白話解讀《維摩詰所說經》一

佛國品第一

我曾經親自聽佛這樣說。

有一次,佛在毗耶離城的庵羅樹園中,與八千大比丘在一起,還有三萬二千位菩薩。菩薩們都是一切人眾所熟悉的,無論道行,無論智慧都已經成就,並獲得了諸佛如來的威力助持,自身成為護法之城。他們宣說正法的聲音,如獅子吼一般的勇猛,遍及十方,無所不聞。眾生不需籲請,便得到菩薩們的友愛慈慰;佛法僧三寶不絕,發揚光大。仰仗他們的努力,煩惱魔障及一切怨恨,菩薩們全部降伏;外道邪說被他們蕩除而顯得清淨。所有菩薩不受糾纏拖累,心中安寧,常住自由自在的無礙之境。或念或定,都持善不失,不起惡意,具有七種辯才;具有充足的布施、忍辱、持戒、精進、禪定、智慧的六度功德,而又能夠因應眾生具體情形而方便度人;達到了對一無所得境界本身也不加思慮的無生法忍;已經隨順無生之道,從佛說法而不倒退。善於瞭解事物本質,熟知眾生不同本性;超出眾生之上而得四種無畏;以功德智慧陶冶自心,形像美好可以稱為第一。捨去世間卑俗的裝飾之物,美德的名聲高遠,超出須彌山之外。信心堅固如同金剛,佛法如日光照臨大地,如甘霖滋潤萬物,菩薩們宣說佛法的聲音不同凡響,可稱微妙第一。他們深入緣起法,斷除了有我、有常等等邪見;不偏執於有,不偏執於空;不復有煩惱邪見的習氣。菩薩們說法,如獅子吼叫,如雷霆震動,眾生無不懾服;他們宣說佛法的功德,多至不可測量,也超出任何限量。菩薩們如航海導師,引領眾生於洶湧的生死海中尋求法寶。菩薩們深刻地把握一切存在的玄妙,完全瞭解眾生導致傾向轉生的行為,及心中意念的美與惡。諸佛無可比擬的大智慧,菩薩們也近得如佛的自在慧,又得到了接近諸佛成就的十力、四無畏和十八不共法等。菩薩們關閉了通向五種惡趣的轉生之門,但又毫不猶豫投入五道,顯現自身;菩薩是醫生中的醫生,善於治療一切眾生病,對症下藥,使眾生服而祛病。菩薩功德無不成就,無量佛土因之無不清淨,或見或聽菩薩說法的,無不獲大利益;凡有所修所作善行的,也都各得應有的報嘗。

具備以上所說的諸種功德,圓滿無缺的眾菩薩,其名字分別是:等觀菩薩、不等觀菩薩、等不等觀菩薩、定自在王菩薩、法自在王菩薩、法相菩薩、光相菩薩、光嚴菩薩、大嚴菩薩、寶積菩薩、辯積菩薩、寶手菩薩、寶印手菩薩、常舉手菩薩、常下手菩薩、常慘菩薩、喜根菩薩、喜王菩薩、辯音菩薩、虛空藏菩薩、執寶炬菩薩、寶勇菩薩、寶見菩薩、帝網菩薩、明網菩薩、無緣觀菩薩、慧積菩薩、寶勝菩薩、天王菩薩、壞魔菩薩、電德菩薩、自在王菩薩、功德相嚴菩薩、師子吼菩薩、雷音菩薩、山相擊音菩薩、香像菩薩、白香像菩薩、常精進菩薩、不休息菩薩、妙生菩薩、華嚴菩薩、觀世音菩薩、得大勢菩薩、梵網菩薩、寶仗菩薩、無勝菩薩、嚴土菩薩、金髻菩薩、珠髻菩薩、彌勒菩薩、文殊師利法王子菩薩等為數有三萬二千。

此外還有大梵天的天王數萬人,如尸棄等,他們從四天下來到佛的住所,想聽佛說法。另外還有一萬二千天帝,也從四天下而來參加演說佛法之會,聚集一堂。並有具大威力的諸天、神、龍、夜叉、乾達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迦等八部之眾,也來赴會。再有諸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也來法會入座。佛祖在無量數的大眾恭敬圍繞之下而為他們演說妙法。佛祖居眾人當中,猶如須彌山偉岸地突出於大海當中,從那眾寶裝飾的獅子座上,佛祖的金光照耀著所有大眾。

那時,毗耶離城有名叫寶積的富家子和五百年輕富家子弟攜帶著七寶傘蓋,也來到佛的住處。他們伏在地下,行頭面觸佛足的大禮,然後各人獻上寶傘蓋,以供養佛祖。佛憑藉他的神威,將數百寶蓋,合成一蓋大寶傘,讓它可以遮蔽三千大千世界。無論世界如何遼闊廣大,仍然完全地顯現於寶傘之中。這巨大的寶傘蓋下,有三千大千世界,有須彌山、雪山、目真鄰陀山、摩訶目真鄰陀山、香山、寶山、金山、黑山、鐵圍山、大鐵圍山、大海、江河、川流、泉源以及天空中的日月星辰,也還有天宮、龍宮等八部諸眾的宮殿。

所有大眾,親眼得見佛祖神力,無不感歎,稱說以往未有這種神跡,而後雙手合十,禮敬佛祖,抬頭瞻仰佛祖,目光不能離開片刻。那位毗耶離城的寶積富家子,更隨即在佛祖跟前頌出這樣一段長偈:

佛目清淨廣寬如青蓮花瓣心念純淨已覺悟各種禪定。

久遠積聚的善業堪稱無量。 導眾寂靜之道故向您致敬。

您的神跡已示現我們眼前。 十方無量國土宏偉壯麗明。

您以佛法治理著大法王國。 將大法珍寶贈送一切眾生。

能善深入分析各種的事物。 法界的世尊啊我向您稽首。

事物不是存在不是不存在。 一切事物由因緣相依而生。

大法裡頭並不存在著自我。 沒有感受者亦沒有造作者。

無論善業惡業其業果不亡。 菩提樹下您降服了眾魔王。

找到了無上覺悟寂靜之道。 那不是任何外道所能體驗。

您三次轉動法輪為證真實。 三寶也因此而披露於世間。

受了您珍貴佛法薰陶的人。 一受便能深入寂靜不退轉。

終結了生老病死的大醫王。 法海無量功德當向您稽首。

您不為毀譽所動像須彌山。 對有戒無戒眾生一樣慈愛。

心智像天空一般平靜泰然。 誰不願意崇讚這人間至寶。

今在這兒聚會的所有眾生。 有具大威力的諸天與神龍。

乾達婆及夜叉等八部之眾。 都以發自至誠至敬的信心。

翹首仰望您的面容讚嘆佛。 世尊雖只以一種語言演說。

但不同的眾生卻能感知到。 每人都依照各自各的需要。

以自己的語言去了解明白。 大家都獲得授與佛法利益。

有些人因此而開發了直覺。 有些人因此而疑惑盡解開。

有些人更因此而得見實相。 我衷心至誠的向您稽首啊。

您統轄領導十種威能力量。 我衷心至誠的向您稽首啊。

您有大無畏已是無所懼怕。 我衷心至誠的向您稽首啊。

您成為一切眾生的大導師。 我衷心至誠的向您稽首啊。

您能了斷所有煩惱的束縛。 我衷心至誠的向您稽首啊。

您已至彼岸然仍住於世間。 我衷心至誠的向您稽首啊。

拯救眾生苦不留於生死道。 我衷心至誠的向您稽首啊。

悉知一切眾生來去的實相。 心智既離諸道早已得解脫。

正似蓮花般出污泥而不染。 您使所有事物的相都無效。

就像處於無所依虛空一樣。 我衷心至誠的向您稽首啊。

當時富家子寶積說完偈頌,便對佛祖說:「世尊,這五百年輕富家子弟都已經發心,立誓要成就無上正等正覺,很想聽您說說,如何可以得到清淨佛國;希望世尊您給我們宣說菩薩實踐淨土的修行!

佛祖回答:「善哉!寶積啊,難得你能為諸菩薩詢問實踐淨土的修行。仔細聽著吧!好好地思考!我就為你們演說吧。」於是寶積以及五百年輕富家子弟聆聽敬受教誨。

佛說:「寶積,菩薩所依的佛國淨土就是一切眾生之屬啊。為什麼這樣說呢?菩薩的佛國大小取決於他們所度化的眾生多寡;菩薩佛國的美好取決於眾生棄惡向善的水準;菩薩 依據眾生來世生於何國的可能性而進入佛之智慧並建立佛土,也依據這種可能性而萌生菩薩道根並建立佛土。為什麼這樣?菩薩之所以要建立佛國淨土乃是為了有益眾生啊。譬如有人,在寬敞的地方建造宮殿,可以隨其所需建造,不受制約妨礙;但他如果在虛空之中興建土木呢,自然不會成功。同樣的道理,菩薩是以眾生為基礎,以成就眾生,使離苦得樂而建立佛國。其佛國並不是建在虛空之上而是依靠眾生的。」

「寶積,你應當知道:質直的信心是菩薩淨土的話,當菩薩成佛時,一切正直不阿的眾生便會來生其國;深固的信心是菩薩淨土的話,當菩薩成佛時,一切具足圓滿功德的眾生便會來生其國;大乘的信心是菩薩淨土的話,當菩薩成佛時,一切信仰大乘的眾生便會來生其國;布施是菩薩淨土的話,當菩薩成佛時,一切能捨我的眾生便會來生其國;持戒是菩薩淨土的話,當菩薩成佛時,一切能行十善正道圓滿清淨的眾生便會來生其國;忍辱是菩薩的淨土的話,當菩薩成佛時,一切能行忍辱具莊嚴三十二相的眾生便會來生其國;精進是菩薩淨土的話,當菩薩成佛時,一切勤懇修習種種功德的眾生便會來生其國;禪定是菩薩淨土的話,當菩薩成佛時,一切心注一境攝念不亂的眾生便會來生其國;智慧是菩薩淨土的話,當菩薩成佛時,一切得正智慧,得決定法相的眾生便會來生其國;慈悲喜捨四無量心是菩薩淨土的話,當菩薩成佛時,一切具有慈愛心、悲憫心、喜悅心和平等心的眾生便會來生其國;四攝法是菩薩淨土的話,當菩薩成佛時,一切因施財、施教、施仁、施愛而得解脫的眾生便會來生其國;方便是菩薩淨土的話,當菩薩成佛時,一切因施方便無礙教法的眾生便會來生其國;三十七種道品是菩薩淨土的話,當菩薩成佛時,一切修習四念處、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覺分和八正道的眾生便會來生其國;回向心是菩薩淨土的話,當菩薩成佛時,受到他回向具足一切功德的眾生便會來生其國;樂說消除八難是菩薩淨土的話,當菩薩成佛時,其國土的眾生都是沒有三種惡道和八種無緣見佛的缺陷;自己持守戒行,不議論別人缺點是菩薩淨土的話,當菩薩成佛時,其國土的眾生都是沒有違規犯禁戒的,遵行十善法是菩薩淨土的話,當菩薩成佛時,都是一些長命、富貴、清廉、誠實、好言相慰、善排解糾紛、親友不分離、語有益他人、不嫉惱嗔恚、無邪僻見解的眾生便會來生其國。

如上所說,寶積啊﹗倘菩薩因質直的信心而發願修行,由其發願修行而得深厚道心,有著深厚道心便進修理論,學得理論便如說實行,隨著實踐便能將功德回向,有著回向功德便能施善巧方便,能施善巧方便則可幫助眾生成就菩提正道,眾生盡皆成道則穢土便成淨土佛國,有了淨土佛國則便能清淨說法,既有清淨說法便能產生智慧,有了智慧便能內心清淨,內心清淨則一切功德無不清淨了。所以說,寶積啊﹗如果菩薩要想建立佛國淨土,應當首先清淨其心,隨著內心清淨,佛土也就相應自然清淨的了。」

這時候,舍利弗得到了佛祖神威的感應,心中竟起了一個念頭:「如果說菩薩要先清淨其心,才會有清淨佛國土的話,豈不是說,我佛如來當初為菩薩的時候,他的心一定是不甚清淨的了,否則,這個佛土怎麼看起來這麼不淨的呢?」

佛世尊立即知道了他的意念,便開口說道:「你怎麼會這麼想的呢?太陽和月亮是不是因為不明淨,而令生來盲眼的人看不見日月呢?」

舍利弗回答:「不是的,世尊。是瞎子與生俱盲之過,而非太陽和月亮不明淨哩﹗」

佛祖又說:「舍利弗,一些眾生錯失不見如來佛土的莊嚴清淨,同樣亦非如來之過啊。舍利弗,我佛國土是清淨無穢的,只是你看不見罷了﹗」

這時候,螺髻梵王對舍利弗說:「你不該有這種疑惑念頭的,怎麼會覺得此佛國土有不淨穢染呢? 在我看來,釋迦牟尼佛的國土是非常莊嚴明淨,就有如自在天宮的—般明淨啊﹗」

舍利弗便說:「我明明看見此國土中有高原、低地、荊刺、草莽、深淵、絕壁和群山,還好像到處都有糞便哩﹗」

螺髻梵王說:「我看是仁者你心中有高低染淨的種種分別,未有依佛智慧的正念,故才見此國土到處不淨染穢哩。舍利弗啊﹗菩薩對一切眾生應皆平等,懷著深固的信心,以佛的智慧為依據,便能得見此國土是清淨無穢的了﹗」

此時世尊以其大足趾輕觸地面一下,即時三千大千世界由無窮無盡的珍寶裝飾起來,有如裝飾著佛祖的莊嚴及其無量功德佛國土的莊嚴。一切大眾無不因此而驚歎,稱說見未曾有過的奇妙景像,各人更發現自己皆就坐在蓮花寶座上哩﹗

佛於是對舍利弗說:「你且看看我這佛土功德是否莊嚴清淨嗎?」

舍利弗回答說:「是的,我佛世尊﹗在我眼前本該見的,過往我未曾得見,本該聽聞的,過往我未曾聽聞,如今佛國土的莊嚴清淨均一一呈現了。」

佛說:「舍利弗,我佛國土永遠也是這麼莊嚴清淨的哩﹗如果有時看上去是有些污穢不淨的惡劣環境,那只是為了向那些下智劣根的人,顯示他們種種的罪惡行為會令國土不淨的現象罷!

舉例來說,這就像色界的諸天人,雖然在同一個食器中取食用饍,但仍依據衪們福德的差異,而飯食的色香味也各有不同哩。所以說,舍利弗啊﹗如果有人心中清淨,他自然能得見此國土功德是莊嚴清淨的。」

就在世尊呈現此國土的功德莊嚴清淨之時,富家子寶積所帶來的五百年輕富家子弟,都得了無生法忍的智慧,見諸法不生,心智歸於寂滅。圍繞佛祖跟前的八萬四千群眾,一時都立下誓言,要求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無上道心。

於是佛祖收回他的神力,三千大千世界便立即回復原來的樣子,令修習聲聞乘的人和天神等三萬二千眾明白到:啊!所有構組起來的東西都是無常的。因此而了徹緣起生滅的道理,產生對有為法終歸無常的認識,體會到消除世間煩惱塵垢的必要性,更得了清淨法眼的成果。另有八千名比丘,由於脫離諸法的束縛而得無執著境界,除去了九十八種結漏的羈絆,內心得到解脫。

 

張貼在 未分類 | 發表留言

白話解讀《維摩詰所說經》二

方便品第二

那時候,毗耶離城中有位財德兼備的大士,名叫維摩詰。從無量久遠的過去以來,已供養無數諸佛如來,早培植了成佛的深厚善根。他已經獲得見法無生,心智寂滅的無生法忍;若與他人論議,乃雄辯無滯,了無障礙;他具有六種神通,可遊化三界往來自在。維摩詰又有提綱挈領,從總體上把握一切諸法、一切修行法門的總持功夫;他得了佛菩薩才有的四種無所畏能力;降伏了世間一切煩惱及怨恨;深諳佛法,尤其善於智慧度人,通達因時因地因人教化眾生的方便途徑;他完成了以悲心度世的大願;明瞭一切眾生的心意所求,又能區分眾生各各不同的領悟佛法的能力、機緣;他很久以來即精勤地用心於佛道,內心早就純誠透明,堅定不移地遵循大乘,任何言行都有周密的思量;任何舉止都符合佛如來的威儀。他的心如同大海,不溢不損,淵深莫測,又無所不能容納。維摩詰的德行,諸佛如來也嘉許讚歎,佛弟子、帝釋天、諸梵王、世間主均對他表示恭敬。只是為了救度世人,實行善巧方便,維摩詰居住在毗耶離城中,他的財產無盡,經常資助城中貧民;他的戒行清淨,足以為人典範,使不敢毀禁;他以忍辱的精神支配自身,令世人知道杜絕嗔恚;他不斷精進,追求完善,使世人恥於懈怠,努力從善;他修持禪定,一心歸寂,從而攝化心猿意馬,浮躁不定的眾生;他以定發慧,攝化無明愚癡的世人;雖然他的身份只是白衣居土,但卻全力奉持出家沙門的清淨戒律;雖然他居家生活,卻沒有對三界的執著;雖然他有妻有子,仍不斷修清淨梵心;雖然也有眾多家眷,卻領受著遠離他們的喜樂;身上服飾雖然美好,但尤其享有善德帶來的吉端相好;雖然也如常人—般飲食,卻唯有習禪的喜悅才是他的品味;他的一言—行,以至遊戲玩樂,如下棋賭博之類,都是教化度人的行動;雖接納外道異端,但不損傷他的正確信仰;雖研習世間諸學術,但他唯於佛法感受法樂;一切眾生無不對他表示恭敬,無不同意他是最應接受供養的。

維摩詰執持正法,也教化了老老少少的眾生;他像常人一樣地行謀生之道以積財,可是卻沒有因賺了錢而沾沾自喜;他雖然也在城中遊樂,卻能事事以利益於眾生;他參與政治、司法以維護一切正義;在議論研討不同見解的地方,他以大乘佛法教導世人;在學堂學館,他灌輸學童們基礎的佛法入門知識;那怕進入青樓妓院;他也是為了顯示色欲的罪過;每當進入鬧市酒館,他便勸人立志戒酒;年長而賢德的人以他為領袖,聽他宣說殊勝的法理;若在未出家的居士大眾中,他便是居士們的首長,他會勸他們斷除貪著;若在武士刹帝利大眾中,他便是武士刹帝利的首長,他會教導他們忍辱;若在婆羅門大眾中,他便是婆羅門眾的首長,他則會告誡他們不要自恃有學問、有智慧而生出驕慢之心;若在國內的諸大臣眾中,他便是諸眾大臣的首長,他會教導大臣們要奉守正法;若在宮中諸王子當中,他便是王子們的老師,他會教導他們應盡忠盡孝;若在內宮侍從當中,他便是內宮侍從的首長,他會教導宮娥采女遵守王法和人倫之理;若在平民百姓當中,他便是百姓的首長,他會教導他們以行善興福的努力;若在諸梵天當中,他便是諸梵天的首長,他會教導他們不要止步於初始的定慧成果,授與他們佛的殊勝智慧;若在帝釋天當中,他便是眾帝釋天的首長,他會教導他們不要貪愛;示現給他們無常及空的道理;若在護法四天王當中,他便是眾護法的首長,他會教導他們要護佑世間一切眾生,不應有所差別待遇。維摩詰大士就是這樣的以無量方便之法,來給與眾生種種利益了。

為了教化三乘眾生,他假現身患有病。由於得悉他生病的緣故,毗耶離城中,從國王大臣,以至各富商大贾、白衣居士及婆羅門等,與共諸眾王子和所統屬官員,等成千上萬人數,皆紛紛前往探視病情。趁他們前來問疾之時,維摩詰便不失時機地向他們宣說正法,說道:「朋友們啊,我們的身體這麼無常、脆弱,是很快就會朽壞,不值得信賴,靠不住的東西;是痛苦、煩惱和各種疾病的容器。朋友們啊,像這樣的身體,明智的人不會依賴它。這身體如水中泡沫,不可捉摸;如空中氣泡,不能持久;這身體如同沙漠中的海市蜃樓,不過是從慾念渴愛所生的幻影;這身體如同芭蕉樹幹,不過是層層葉裹中空而無實心的;這身體如同魔術師的幻人,不過是由各種虛假所造成;這身體如同夢中所現的表像,不過是顛倒不實的錯覺;這身體如同追隨事物的反影,不過是前業留下的影像;這身體如同短暫的聲音,不過是回音而有響,事過境遷便消失;這身體如同天際浮雲,不過是轉瞬即散的消逝;這身體如同閃電,連刹那之間也無法保留;這身軀並無主體,它不過是大地共同體的一員;這身軀並無自我,它不過是如火般何能有形;這身軀並無壽量,它不過是如風過隙,百年一瞬;這身軀並無人格主權,它不過是如一依之水,隨著容器而作出分別;這身軀並不是實體,它不過是由地、水、火、風四大和合而成;這身軀本系空無,四大若離散,則復歸空;這身軀並無知性,它不過是如木亦如草瓦礫;這身軀並無自作,它不過是如風車般被拖著轉;這身軀並不清淨,它不過是膿和糞的聚結物;這身體是虛偽地生存著,雖作沐浴衣食,卻注定要分解毀滅;這身體是災難的彙集處,時時刻刻有著諸般病痛和苦惱;這身體就如一丘古井,因年久而不斷崩塌;這身體的壽命從不確定,確定的只是終歸落入死滅之途;這身體是依靠四大的和合,五官、六觸所接受到的信息而自我感覺存在,而四大、五官和六觸就分別像是毒蛇、怨賊和空城,讓身體有一種錯覺的存在,身體其實不過是一個集結有形的聚合體而已。

朋友們啊,對於這麼一個身體你們應覺討厭和絕望,而樂於追求如來的身體啊﹗為什麼呢?因如來的身體是由一切智而生的法身;如來法身是由無量功德智慧而生;如來法身是由守戒、禪定、智慧、解脫生死、解脫知見而生;如來法身是由慈、悲、喜、捨而生;如來法身是由布施、持戒、忍辱、柔和耐心、踏實精進的善根而生;如來法身是由四種禪定、八種解脫、三種三昧、多聞智慧等而生;如來法身是由能行方便善巧而生;如來法身是由六種神通而生;如來法身是由天眼明、宿命明;漏盡明這三明而生;如來法身是由覺悟三十七種道品而生;如來法身是由修持止與觀而生;如來法身是由十種威能、四種無所畏、十八種不共法而生;如來法身是從斷除一切不善之法、聚集一切善法而生;如來法身是由真理實在性而生;如來法身是從努力不懈及不放縱自己而生,如來法身就是這樣一個積聚了無量清淨善法,才能產生的身體了。 

朋友們啊,任何追求如來清淨法身,以斷除一切眾生所患的貪病,都應當立下菩薩誓願求得佛覺心哩﹗」

維摩詰大士向前來探望他病情的眾生這樣說法的時候,使得數千人都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願求無上正等正覺了。

 
 
 

 

張貼在 未分類 | 發表留言

白話解讀《維摩詰所說經》三

弟子品第三

這時候,維摩詰大士自己忖念:我臥病在床,懷有大慈心的世尊如來怎麼會不加關懷垂問呢﹗
 
 佛祖感應知道維摩詰的心思,就對舍利弗說:「你去探望一下維摩詰的病情吧!」
 
舍利弗被點名後,回答佛說:「世尊,我恐怕不能去探望他的病情。為什麼呢? 記得過往,有一天我坐於林中樹下,專注於禪坐。這時,維摩詰走來對我說:『喂,舍利弗,不必要這樣才是禪坐哩。所謂禪坐,是要使你的身心都不在三界中,不用打坐也能表現出來的。禪坐是要能顯示於日常行為卻不用捨棄佛道精神;禪坐是要能顯示凡夫個性卻不用背棄培養崇高的品性;禪坐是心智在面對外在形相時,既不在心內安住,也不在身外浮動;禪坐是無須避開任何邪見而刻意追求三十七種道品的;禪坐是無須捨斷煩惱然後才深入涅磐的。舍利弗,這些方式的禪坐才是真正的禪坐,相信如來也會認同的。』世尊,當時我聽了維摩詰這一番言論後,無言以對,不懂回應,所以我不能擔當前去向他問疾的任務哩。」
 
於是世尊對大目犍連說:「你去探望一下維摩詰的病情吧!」

目犍連回答佛說:「世尊,我恐怕不能去探望他的病情。為什麼呢? 記得過往,有一天我在毗耶離城中的廣場為居士們說法。這時,維摩詰走來對我說:『喂,大目犍連,你這樣不是教導白衣居士佛法的方法啊。演說佛法,應當根據實相來教。佛法並無生命體與非生命體的分別,不應被「眾生相」的思想塵垢所蒙蔽;佛法並無自己和他人的分別,應離棄「我」的思想塵垢所蒙蔽;佛法並無「壽命」時間長短的分別,應離棄起與止,生與死等思想觀念;佛法並無「人」和其他生命的分別,應作無先無後,無邊際的想法;佛法並無生起相與消滅相的分別,應處安然寂淨無有的狀態;佛法的本質非一切相可以表示,因不是因緣條件才產生的緣故;佛法的本質不能以任何「名字」稱說,因不是語言文字所能描繪的;佛法的本質沒有可以表達的言說,因不可以分別心去觀照覺悟的緣故;佛法的本質是無形無相,因有如虛空一樣看不見摸不著的緣故;佛法的本質是不能隨意妄加論說的,因畢竟「歸空」的緣故;佛法的本質是不能存「我」,因「我」非實所在的緣故;佛法的本質是不能比較分別,因絕非既有觀念知識可以規範的;佛法的本質是不可以比喻假設,因根本無既定原理可以待查;佛法的本質不依屬於任何原因,因不是緣起法範圍內的東西;佛法的本質與法性沒有差別,因無處不在地深入一切事物的緣故;佛法的本質是無所依隨,因本來便什麼也不追隨的緣故;佛法的本質是「空有」中產生了「實無」,因本來便什麼也不是真實,什麼也沒有變動的;佛法的本質是不可動搖的,因與色、聲、香、味、觸、法這六塵無關;佛法的本質是無來無去,因從來沒有止息定靜;佛法的本質是與空性符合,與無相投契,也當然沒有造作;佛法的本質是沒有美麗和醜陋、增長和減損的區別;佛法的本質是沒有確立或撤銷的;佛法的本質也沒有最終目標;佛法的本質是沒有任何基礎意識,超越眼、耳、鼻、舌、身、意;佛法的本質更並無高等和下等;佛法的本質是常住不受移動的;佛法是一切思想方法和修行實踐都把握不了的。

啊,大目犍連,真實的佛法就是這麼博大精深,怎麼能夠這麼簡單說得清楚的嗎?要知道,說法的人,根本無法將佛法完全說明,亦根本無法將佛法完全教示;而聽法的人,也根本無法將佛法完全聽聞及完全了得,就像一位幻士對幻人教佛法一樣。故建議你教佛法時應注意這些。同時,應當熟知眾生的根器有利有純,正確洞察瞭解他們,便可無所障礙,施以大悲心來向他們讚歎大乘解脫道路,努力使佛法僧三寶傳承綿延永不中斷,只有懷著這態度,才適宜說演佛法哩。世尊,維摩詰這樣論說佛法本質的時候,廣場中有八百位居士發了佛覺心,而我則沒有這樣的辯才了,所以我不能擔當前去向他問疾的任務哩。」

於是世尊對大迦葉說:「你去探望一下維摩詰的病情吧!」

大迦葉回答佛說:「世尊,我恐怕不能去探望他的病情。為什麼呢? 記得過往,有一天我在貧民區乞食。這時,維摩詰走來對我說:『喂,大迦葉,你有慈悲心但卻未有普及一切眾生哩。你避開到富人區乞食,喜歡到貧民區求施捨,這是慈悲的分別心。迦葉,你應保持平等看待一切的原則,有次序地輪流到各區行乞。畢竟比丘行乞非為自己吃飯,而是為証法身以養色身;比丘行乞是以去掉五蘊和合之心,這樣即使終日在取摶食,卻也在修涅槃之境;比丘行乞是為証不染不受的法性,才接受眾生的食物供養;比丘行乞要是心持空相,自然不會分辯富里窮巷,也就沒有貧富愛憎的取捨了;對所見到的世間形色,如無所見的盲人,不作美醜的分別;對所聽聞的一切聲响,不作主觀上的分别,自然不會循聲流轉;對所嗅到的一切氣味,不作香氣臭氣的取捨分别,自然皆如同清風拂面一般自在安然;對嘗到的一切滋味,不隨自己的主觀去分别,則酸甜苦辣各隨自性,與你無關;對所受到冷暖澀滑等觸覺,不生苦樂等分别感受,則如同已得漏盡智、無生智。深知世間一切事物如幻非實,不過是造作而有的假相,便能做到事不碍理,理又不碍事了。明白法皆從因缘生,不是自性生,也即無他生,故真如法性本自不然不生不滅,既本來並無此事,现在又怎麼會有彼事滅呢?况且法性包容一切,又怎麼只含富而不含貧呢?

迦葉啊,如果能不刻意放棄八邪,即能隨順法性,不捨入邪而入八解脱,因八正八邪不二平等,故能以邪相入於正法;又倘抱著以一種食而遍施一切眾生的心情,即應當會有這樣的思維:上供三寶諸佛,下施四生賢聖,懷著這樣平等心乞食、進食,那你自然不會只拘泥於貧人施食,那還有選貧選富等紛紛擾擾的煩惱現象呢?既無紛擾煩惱的現象,又哪裏有煩惱可離、可斷呢?比丘行乞能作無碍觀食,則终日食而终日定,無須故意作出定入定的分别了。比丘乞食非為使世間壽命長,亦非為入住涅槃,故對於供養的施主,不會因給你多或好的食物而受大福,也不會因給你少或差的食物而受小福,更不會有利益上的損失與得著的。能够無大小損益之平等觀,乃是入佛道的正當之途,是自利利他的菩薩道而非聲聞道。迦葉啊,雖然你捨富乞貧欲為貧人植福,但福性無常,終歸於空,只有行平等乞食的態度,才不辜負人們的布施哩﹗』世尊,我聽到維摩詰這一番話的時候,真正聞所未聞,得未曾有,即刻對所有菩薩產生了敬慕之心,更這麼想:這位在家的大士,辯才智慧如此超卓,聽他的教導,還有誰不能發佛覺心呢?從那時起,我不再勸人行聲聞乘和獨覺乘,只推介大乘了。所以我不能擔當前去向他問疾的任務哩。」

於是世尊對須菩提說:「你去探望一下維摩詰的病情吧!」

須菩提回答佛說:「世尊,我恐怕不能去探望他的病情。為什麼呢? 記得過往,有一天我到維摩詰的家去乞食,他拿了我的鉢,盛滿了飯菜,恭敬地送到我的手裏,只是還沒等我離開,他就對我說:『喂,須菩提,對於施者供養的各種食物,如果能作平等想,那麼—切諸法也就沒有差別了;如果能對一切諸法作平等想,那麼對於乞食也就不作分別想了;如果能以這一種態度乞食,才可以取食哩。

須菩提,若明白不要刻意斷除淫欲、嗔怒、愚癡三毒,亦不要以三毒為蜜而同流合污,是要以不破壞身體的差別相,而隨當體一相,不用等到愚癡貪愛滅盡,即能於三毒徹見自性,了得解脱;若明白那怕是犯五逆重罪,同樣也可以解脫,不是要離開五逆另有解脱,而是解脱不受五逆纏縛的;若明白非不能追求苦集滅道四諦,而是不刻意追求苦集滅道四諦;若明白是不住果位,而不是沒有果位;若明白非不能脫離凡夫,而是不願脫離凡夫方便法;若明白非不能成為聖人,而是不願成為聖人;若明白雖已成就了如上諸法,但卻故意遠離如上諸法相,那麼才可以取食哩。

須菩提,若那些不曾見佛,不曾從佛聞法的外道六師,如富蘭那迦葉、未伽梨拘賒梨子、刪閣夜毗羅胝子、阿耆多翅舍欽婆羅、迦羅鳩馱迦旃延、尼犍陀若提子之輩,做你的師匠,你從他們出家;他們若墮於惡道的時候,你也願隨他們墮於惡道的話,那麼才可以取食哩。

須菩提,若你不怕浸淫於種種邪見,不怕不能到菩提彼岸;若你不怕置身於八難障道,不怕不離八難難得人身;若你不怕同投於煩惱中,不怕遠離寂滅清淨法;若你可得與一切世人都無諍的三昧定力,亦願一切眾生也可得此三昧定力;若你願布施與你的人不會得福,供養與你的人甚至會墮於三惡道;若你願能與眾魔共同攜手做合作伙伴,所作所為你與眾魔無異;若你願讓一切眾生對你有憎怨心,故作謗佛謗法,和譭謗不入眾生之流的僧伽大眾,並因此而不能取證涅檗,若你願意這樣做的話,那麼才可以取食哩﹗』世尊,我聽到維摩詰這樣的說,實在是一片茫然,不知他說的是什麼,也不知怎樣對答,只好把缽放下,想趕緊走出維摩詰的家門。不料維摩詰又對我說:『喂,須菩提,不用畏懼,拿走你的缽吧﹗於你之意會如何呢?假設是如來世尊化作某人,來對你說這番言論的話,你也會畏懼嗎?』我回答他說:『不會哩﹗』維摩詰再說:『世間一切事物,都不過是如同這樣的幻化之相,你根本無須畏懼的。為什麼呢?一切語言所能表達的東西,都是離不了這種幻化之相,只有智者由於不著語言文字,也就破除幻相的束缚而得解脱,故而無所畏懼。為何他們沒有畏懼的心情呢?因語言文字所代表的現象都無自性,會隨着人的錯覺顛倒,會把實相轉化成妄相,文字本性就是背離法之實相。如能拋棄文字的執着,也就是解脫了,解脫的本質也就是一切諸法的實相哩﹗』就在維摩詰這樣說法的時候,有兩百位天子得了能觀萬物、沒有阻礙或污垢的清淨法眼。所以我不能擔當前去向他問疾的任務哩。」

於是世尊對富樓那彌多羅尼子說:「你去探望一下維摩詰的病情吧!」

富樓那回答佛說:「世尊,我恐怕不能去探望他的病情。為什麼呢? 記得過往,有一天我在大森林中的—棵樹下,給新近出家的比丘們說法。這時,維摩詰走來對我說:『喂,富樓那,說法要機教相應,所以在說法前,你應先入定觀察了解他們是何等機根,然後才對機說法,不要把腐爛的食物放進鑲著珠寶的食具中啊!你知道這些新學比丘的心智傾向嗎?切莫把琉璃之寶當成—般的水精呀。你沒有檢驗過眾生的智慧機根,就不要隨便用小乘之法去啟發他們了。就好像本來沒有創傷,卻硬要貼上什麼膏葯,豈不做成傷害嗎?想要他們踏上康莊大道,就不要指示羊腸小徑給他們走;想要水能投入大海,就不要將水傾注在牛蹄踩出來的坑中;不要將耀眼的日光視同螢火之光啊。富樓那,這些比丘過去都曾許下求大乘佛法的宏願,只是現在忘記了初衷,所以不要指點他們小乘法哩。在我看來,修習小乘法者之智慧還是比較淺薄了一點,猶如瞎子摸象一般,無從全面識別眾生機根的利鈍啊﹗』說罷,維摩詰隨即入定,使這些比丘憶起他們的前生。在過去他們為了追求大乘佛法曾供養過五百位佛,已有各種福德根源,於是他們立刻豁然開悟,恢復原本的發心,並向維摩詰恭敬稽首頂足行禮。維摩詰更為他們說法,使他們求佛覺心達到不復退轉的境地。這讓我認識到,不懂了解眾生機根的聲聞是沒有能力教別人佛法的。所以我不能擔當前去向他問疾的任務哩。」

於是世尊對大迦旃延說:「你去探望一下維摩詰的病情吧!」

迦旃延回答佛說:「世尊,我恐怕不能去探望他的病情。為什麼呢? 記得過往,有一天在佛祖給比丘們略說法要之後,我隨即把教義加以闡述,說明「無常」、「苦」、「空」、「無我」、「寂滅」等義理。這時,維摩詰走來對我說:『喂,迦旃延,不要以因緣所生法,是有生有滅、有聚有散的分別心,來解釋如來的諸法實相啊﹗迦旃延,諸法本來畢竟也不生,也不滅,這才是你真正要讓眾生認識的所謂無常的道理。例如:人為五陰所合,除去五陰之後,即找不到人這個法了。明白五陰也是假合,所覺受的苦也是假的,本來沒有存在,本來沒有起,它是空的,你就不會感到苦,你就會認識苦的真諦了;明白所有的法都是空的,這才是真正的空義;明白「我」跟「無我」的觀念,原本無二無別,這才是真正「無我」的意義;明白一切法都只是緣生和合的幻相,原無一物,既無其物,何來燃與不燃之別,沒有燃與不燃的問題,就沒有滅與不滅的爭論,這才是所謂的「真寂滅」啊﹗』他這樣說法的時候,比丘們的心智都由束縛裡獲得解脫了。所以我不能擔當前去向他問疾的任務哩。」

於是世尊對阿那律說:「你去探望一下維摩詰的病情吧!」

阿那律回答佛說:「世尊,我恐怕不能去探望他的病情。為什麼呢? 記得過往,有一天我正在散步唸經時,嚴淨大梵天與成千上萬的天人一起來到我的經行處,他們通體發放著光輝,在頭頂我足之後便說:『阿那律,你的天眼能看多遠呢?』我便回答說:『朋友,以我的天眼看釋迦牟尼佛所統化的三千大千世界,就好像一般人看手掌中的庵摩勒果(石榴)一樣哩。』這時,維摩詰走來對我說:『喂,阿那律,你天眼所見的,到底是心意作出的景像呢,還是不經心意作出的景像呢?如果是作出來的景像,那就如外道所作的五神通一樣;如果不是作出來的景像,則根本沒有這樣的實體,那就應當無有所見了。』世尊,我當時無言以對,而大梵天和那些天人聽了他這樣的說法,得到以往未曾有過的教導,隨即向他行禮問道::『那麼,世界上誰能有真正的天眼呢?』維摩詰回答:『大覺世尊得真天眼,佛經常處於三昧禪定中,便可徹見所有的佛土,森羅萬象,同一真如,是無所不見與無所見的不二相啊﹗』於是,嚴淨大梵天及其所率部眾五百天人,都發心求無上正等正覺,行頭頂維摩詰足的敬禮後,便忽然消失了。所以我不能擔當前去向他問疾的任務哩。」

於是世尊對優波離說:「你去探望一下維摩詰的病情吧!」

優波離回答佛說:「世尊,我恐怕不能去探望他的病情。為什麼呢? 記得過往,有一天有兩位比丘犯戒之後,甚為羞愧,不敢面見世尊,於是前來問我,說:『優波離,我們兩人犯了戒律,深以為恥,不敢向佛陀請教懺悔的方法,但願你給我們開示,以解除我們心中的疑慮,免得我們悔咎一生啊﹗』於是我便依據戒律的守則向他們解說。這時,維摩詰走來對我說:『喂,優波離,莫再加重這兩位比丘的罪咎感了﹗你應切法減輕他們的悔恨,不要紛擾攪亂他們的懺悔心哩。為什麼呢?因罪過的本質不存在於個人之內,不存在於他人之外,不存在於個人與他人之間。正如佛說過:心覺污垢故眾生所見便是污垢,心覺清淨故眾生所見便是清淨;心念本亦不存在於個人之內,不存在於他人之外,不存在於個人與他人之間;如果心念消滅,罪垢也亦消滅;一切法的滅與不滅都逃不出同樣的實相哩。優波離啊,假如你以斷除愛見煩惱而得心相解脱了,那時在你心中還覺會有污垢嗎?』我回答他說:『不會。』維摩詰便說:『一切眾生的心相覺有無污垢,亦同你一樣的哩。優波離啊,有妄念便覺污垢,無妄念便覺清淨;有顛倒誤解便覺污垢,無顛倒誤解便覺清淨;有取捨我見便覺污垢,無取捨我見便覺清淨。優波離啊,諸法即使是不停生滅的相續,如夢幻如閃電般的剎那變化,可是諸法並非先有滅而後有生,二者相待而有地存在。每一剎那的法都完全不同於前一剎那,與後一剎那,每一念時刻都是一個嶄新的法,根本無一瞬間暫住;萬物都是依幻想妄念而得見的,皆如夢中境、火中焰、水中月、鏡中影,它們皆由心理妄自想象而產生的結果。任何人只要懂得這個道理,便是戒律的真正奉行者;任何人只要懂得這個道理,便才可堪稱善解戒律的實義啊﹗』於是那兩位比丘稱讚維摩詰說:『真是無上的智慧,這連優波離也遠遠不能及,他持戒第一卻說不出這種道理來。』我即回應說:『是的,維摩詰的辯才,除了如來之外,沒有任何聲聞或菩薩能比得上他了,他的辯論充滿法喜,可見他的智慧已經通達到了何等程度啊﹗』那時,兩位比丘從疑慮不安中解脫,發心追求無上正等正覺,並立下誓願:『希望一切眾生都有這樣的辯才。』所以我不能擔當前去向他問疾的任務哩。」

於是世尊對羅睺羅說:「你去探望一下維摩詰的病情吧!」

羅睺羅回答佛說:「世尊,我恐怕不能去探望他的病情。為什麼呢? 記得過往,有一天在毗耶離城中的許多富家子弟來到我的住所,向我行禮並對我說:『羅睺羅,你是世尊的兒子,放棄了做轉輪聖王的機會而去出家,那麼出家究竟有什麼功德和利益呢?』我於是按照佛的教導向他們講關於出家的功德和利益。這時,維摩詰走來對我說:『喂,羅睺羅,你不應該有主題地說〝出家的功德和利益〞啊﹗為什麼呢?因出家的本意不是求功德和利益的。對有為有目的者的做法,才會演說功德和利益。可是真正的出家者,不會有目的是無為的做法,既是無為的做法,則當然是沒有功德和利益了。羅睺羅啊,真正出家修行的人,既不貪圖涅磐彼岸,也不厭棄此生世間,也不滯留於彼此之間;真正出家修行的人,他們會脫離外道六十二種僻理邪見,以達到涅槃境界;真正出家修行的人,他們會為智者所接受,聖人所交往;真正出家修行的人,他們會克服種種魔障,以度濟地獄、餓鬼、畜生、修羅、人等五道眾生,以修清淨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等五眼,以得信力、勤力、念力、定力、慧力等五種修持力,以確立信根、勤根、念根、定根、慧根等五根;真正出家修行的人,他們不會因世間的事和人而苦惱,無煩雜之心,不造眾惡;真正出家修行的人,他們會摧折外道邪執,超越假相借名的幻象;真正出家修行的人,他們在世雖如蓮花出於污泥,但不會受到世間的事和人所牽累束縛;真正出家修行的人,他們會達到無我無別的地步,無所欲求的層面;真正出家修行的人,他們不受外界紛亂的干擾,內心充滿得法的喜悅;真正出家修行的人,他們會護持在家學佛者的心意,以禪定觀察學佛者的機根,引導學佛者遠離眾惡過失。如果能够這樣做,才算是真正的出家啊﹗』之後,維摩詰便對那些富家子弟說:『此際乃佛陀住世的正法時期,你們應趁機共同出家。為什麼呢?因佛住世的時機不是輕易可以遇得到的啊﹗』那些富家子弟說:『居士,我們聽佛陀說過,父母若不同意,不能出家的。』維摩詰回答說:『對的,那你們便竭力培養自己發心求無上正等正覺,這樣也如同出家,也可達到同樣具足的修持啊﹗』那時候,就有三十二位富家子弟皆發心求無上正等正覺了。所以我不能擔當前去向他問疾的任務哩。」

於是世尊對阿難說:「你去探望一下維摩詰的病情吧!」

阿難回答佛說:「世尊,我恐怕不能去探望他的病情。為什麼呢? 記得過往,有一天世尊身體微恙,需要喝點牛奶,我便拿著缽到一家大婆羅門下等待施食。這時,維摩詰走來對我說:『喂,阿難,為什麼這麼早就持缽在此呢?』我回答:『居士,世尊身體微恙,需要喝點牛奶,故而在此。』維摩詰便說:『且慢,且慢,阿難你不要這麼說話呀﹗因為如來有金剛不壞之身,已斷一切惡業,匯集種種善業,怎麼可能生病?怎麼可能苦惱?悄悄地回去算了,阿難,不要誹謗世尊,不要讓那些異端外道聽到這番不敬的說話,更不要讓大威德的眾梵天和他方淨土來的眾菩薩聽到你這番說話啊﹗阿難,轉輪聖王因行十善所積的小福,尚且能免於疾病,更何况有著無量福德的世尊,怎麼會有任何疾病呢?離開吧﹗阿難,不要使我們佛教徙蒙羞。如果讓那些外道梵志教徙聽到你這麼說,他們便會這麼想:這還算稱得上是一切人天的師尊嗎?自己的病也不能救治,那他怎能救治別人的病呢?還是快悄悄離開,別讓他人聽見了。阿難啊,你應當知道,一切如來皆為法性的身體,而非妄想顛倒五欲的身軀;佛是世間的至尊,超越三界的眾生;佛身沒有一切造作,是無漏無為的;這樣沒有一切不淨因素的身體,怎麼可能生病啊﹗』世尊,那時我實在非常的慚愧,我懷疑自己是否没有走近而聽錯誤解了佛。可是忽然空中傳來聲音說:『阿難!這位居士所說都是真實的。不過,因為佛在五濁惡世中現身,他為表謙卑而要示範眾生相。所以,阿難,你不必羞慚,取些奶回去吧!』世尊,維摩詰有如此高超的辯才智慧,所以我不能擔當前去向他問疾的任務哩

同樣地,其他五百聲聞弟子也各自講出過往與維摩詰交談的經歷和遭遇,結果各人皆推說:「我不能擔當前去向他問疾的任務哩。」

張貼在 未分類 | 發表留言

白話解讀《維摩詰所說經》四

菩薩品第四 
 

 於是世尊對彌勒菩薩說:「你去探望一下維摩詰的病情吧!」 彌勒回答佛說:「世尊,我恐怕不能去探望他的病情。為什麼呢? 記得過往,有一天我正和兜率天王及其隨行的眾天人談論修習菩薩行的不退轉之法。這時,維摩詰走來對我說:『喂,彌勒,世尊曾為你授記,預言你再有一生即可得無上正等正覺。不知道你是以哪一生來成就佛的預言呢?你是用過去生呢?現在生呢?還是未來生呢?如果你以過去生授記,則過去已經結束;如果你以未來生授記,則未來永未到來;如果你以現在生,則現在瞬即消逝,就如佛曾對一比丘所說:在同一瞬間,你已經過出生,變老,死亡,又再出生…;如果你以無生授記,則無生也無滅即是名符其實的成佛之位了,既於正位中入佛境界,亦無須授記,亦無須得無上正等正覺了,還何必說彌勒再下一生成佛的預言呢?成佛的預言究竟是依從你的出生而定,還是依從你的死滅而定呢?若是依從你的出生而得授記,卻沒有所謂出生可依;若是依從你的死滅而得授記,亦沒有所謂死滅可依;一切眾生皆本無生死可依,一切現象亦都是無生死可依,一切聖賢亦都是無生死可依,甚至彌勒你亦都是無生死可依的。如果彌勒你因此而得佛授記的話,則一切眾生亦應因此而得到授記,為什麼呢?那是因為所依的生死,隨同如一,本來無二,如果彌勒你這樣得無上正等正覺,則一切眾生應亦可這樣得無上正等正覺了;為什麼呢?因為一切眾生乃即菩提的幻相,如果彌勒你能得入滅度的話,則一切眾生亦當能得入滅度了;為什麼呢?因為諸佛深知一切眾生最終都會歸空寂滅,即入於涅槃境界,而不需再另有寂滅了。因此,彌勒啊﹗不要以此不退轉法去誘導諸眾天人吧。實際上根本無所謂發菩提心的人,亦無所謂由發菩提心而退轉的人。彌勒,你應該指導這些天人捨棄菩提分别之見,為什麼呢?因為菩提覺者不是可以幻身可得,不是可以妄心可得的;明白歸空「寂滅」的即是菩提覺悟,因滅除幻化存在的諸相之故;「無所觀察」的即是菩提覺悟,因已沒有任何攀緣之故;「無所發行」的即是菩提覺悟,因已沒有任何妄想憶念之故;「斷」除執著的即是菩提覺悟,因已捨棄各種我見之故;脫「離」諸幻的即是菩提覺悟,因已心離一切忘想之故;有業「障」的即是菩提覺悟,因願兼於各種業障之故;「不入」法門的即是菩提覺悟,因已無貪法著相之故;「順」應萬相的即是菩提覺悟,因順勢回到原點便是空之故;願常「住」世的即是菩提覺悟,因法性遍住世界所有萬物之故;「至」徹底解脫的即是菩提覺悟,因已實際涅槃之故;「無二」分別眾生的即是菩提覺悟,因已脫離眾生之意欲而以高深的法化導之故;「等」持無分別見相的即是菩提覺悟,因一切相同等化為最終的空無之故;「無為」境界即是菩提覺悟,因無有生住滅三相之故;「知」道眾生煩惱的即是菩提覺悟,因已了解眾生的心念行為之故;「不會」‘意’的即是菩提覺悟,因六根、六塵交融十二入均不會涉及之故;「不合」‘緣’的即是菩提覺悟,因已脫離煩惱習氣之故;「無處」無住心的即是菩提覺悟,因已無形色可住,所以是空境之故;明白「假名」無有實體的即是菩提覺悟,因名字皆假立性空之故;觀法「如化」的即是菩提覺悟,因已知一切法非有非無,不作取捨之故;坐懷「不亂」的即是菩提覺悟,因常能攝心自靜之故;心境純「善寂」滅的即是菩提覺悟,因已無任何惡念,心性清淨之故;無執「無取」的即是菩提覺悟,因已沒有可被攀取的緣相之故;了法「無異」分別的即是菩提覺悟,因諸法的理體平等相同之故;「無所比擬」的即是菩提覺悟,因義理無窮,無可比喻之故;了法深遠「微妙」的即是菩提覺悟,因諸法難知難解之故啊﹗』世尊,就在維摩詰這樣說法的時候,有兩百位天子得了無生法忍。所以我不能擔當前去向他問疾的任務哩。

 於是世尊對光嚴童子說:「你去探望一下維摩詰的病情吧!」

 光嚴回答佛說:「世尊,我恐怕不能去探望他的病情。為什麼呢? 記得過往,有一天我正要由毗耶離大城出去,而維摩詰恰好進城。我即向他行禮問道:『居士,你從哪裡來呀?』他答說:『我由修行學習的地方而來。』我就問:『修行學習的地方是指哪兒呢?』他回答我說:『正直的一念心就是修行學習的地方,因無人為虛假之故;發心與行動就是修行學習的地方,因能辦理成就事情之故;要有深厚的信心就是修行學習的地方,因能增長功德利益之故;要發無上菩提心就是修行學習的地方,因此是大乘根機,不會錯謬入於二乘之故;要行布施就是修行學習的地方,因不期望回報之故;要守持戒律就是修行學習的地方,因可履行所有承諾之故;無可忍辱的心就是修行學習的地方,因對任何眾生都能心平氣和,心無恚礙之故;勤行精進就是修行學習的地方,因會努力不懈無退步之故;坐禪入定就是修行學習的地方,因能調整驛動的心,變得精細柔和之故;啟發智慧就是修行學習的地方,因能如實正觀諸法實相之故;廣慈博愛就是修行學習的地方,因能平等濟度一切眾生之故;悲世憫人之情就是修行學習的地方,因能忍苦耐勞地面對種種困難之故;隨喜讚歎就是修行學習的地方,因能聞法而悅樂歡喜之故;捨離貪瞋就是修行學習的地方,因能斷絕憎愛之故;神通智證就是修行學習的地方,因能成就六通,廣度有情之故;解脫繫縛就是修行學習的地方,因能背棄捨除三界煩惱之故;廣設方便就是修行學習的地方,因易於教化眾生之故;廣行四攝就是修行學習的地方,因能攝眾生智之故;博學多聞就是修行學習的地方,因能如所聞而修行之故;調伏心念就是修行學習的地方,因能有精確的辨別力之故;體證三十七種助長悟道法就是修行學習的地方,因只要有所執著,就無法往前走之故;明見四諦就是修行學習的地方,因能審實世間事物悉皆為苦之故;了解緣起就是修行學習的地方,因否則從無明乃至老死將永無盡頭之故;化解各種煩惱就是修行學習的地方,因能如實知見,超越其束縛之故;普渡眾生就是修行學習的地方,因能了知無私無我之故;知一切法就是修行學習的地方,因能明白萬有皆為緣起性空的假相之故;降伏魔障就是修行學習的地方,因能磨練心念不傾動畏縮之故;不出三界就是修行學習的地方,因已無所分別趣向選擇之故;作獅子吼就是修行學習的地方,因可自在說法無所畏難之故;妙用十力、四無畏、十八不共法就是修行學習的地方,因身口意業皆已無失無過之故;證得三明就是修行學習的地方,因已無煩惱殘留障礙之故;能一念即頓悟一切法就是修行學習的地方,因一切智已在此一念間成就之故。就是這樣的了,善男子啊,有菩薩如果依這六波羅蜜為行動準則來顯示教化眾生,則需知道他的所作所為,舉手投足都是從修行學習的地方得來的,他已能安住於佛法之中了﹗』世尊,就在維摩詰這樣說法的時候,有五百位天人皆發心求無上正等正覺。所以我不能擔當前去向他問疾的任務哩。」

 於是世尊對持世菩薩說:「你去探望一下維摩詰的病情吧!」

 持世回答佛說:「世尊,我恐怕不能去探望他的病情。為什麼呢? 記得過往,有一天我正在家中靜修之際,魔王波旬假裝成帝釋,帶領著一萬二千名天女圍繞著他,伴著音樂和歌聲,來到我的面前。他以頭頂我足,合掌行禮之後,便和隨眾站在一旁。我還以為他是帝釋,於是就對他說:『歡迎你來啊,憍尸迦!雖然你有福德可以這樣的享受,卻也不該恣意的放縱自己,應曉得色、聲、香、味、觸這五欲無常的道理,還是積極尋求功德善本,這才是真正鞏固你的身命財產之法啊﹗』波旬即對我說:『正義的朋友,願你接受我這一萬二千名天女,讓她們為你灑掃庭院,侍候你左右吧!』我便回答:『憍尸迦,莫強加給我不恰當的東西了,我是追隨釋迦門下的修行者,這對於我是不合宜的呀﹗』我的話尚未說完,這時,維摩詰已走來對我說:『他不是帝釋啊!天女是魔王派來擾亂你的心志而矣。』隨即就對魔王說:『這些天女全部給與我吧,我這樣的人應可以接受的。』魔王即刻陷入驚惶恐懼之中,心想:『維摩詰千萬不要為難我啊!』乃欲隱身而去,可是卻無法隱蔽其身,即使用盡所有的魔法亦不能溜走。這時空中傳來聲音說:『波旬,留下天女給維摩詰,你才可脫身離去哩。』於是魔王因為害怕的緣故,便逼不得已把天女送給維摩詰。那時,維摩詰對眾天女說:『魔王已將你們送給我了,從現在起,妳們應該發心尋求無上正等正覺啊!』接著便根據她們各自的根性和需要而為說法,啟發她們追求佛道的意念。然後就對她們說:『妳們已經有了求佛道的意念, 以後可專心尋求法喜裡的快樂,不應再由慾望裡得到快樂了。』她們就問:『什麼是法喜裡的快樂?』維摩詰回答說:『有求佛道意念的眾生,應當樂於時常信奉佛法;樂於供養大眾;樂於遠離色聲香味觸五欲;樂於認同五陰如怨賊;樂於認同四大像毒蛇;樂於認同六根是空城;樂於隨時護持佛道心;樂於幫助眾生;樂於尊重供養善知識;樂於廣行布施;樂於堅持守戒;樂於忍辱自制;樂於殷勤為善積德;樂於專注禪定;樂於改過自身的習氣垢病;樂於使人人發菩提心;樂於降伏種種魔障;樂於解決一切煩惱;樂於淨化佛國土;樂於成就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的功德;樂於修習—切學佛的功德;樂於裝飾佈置學佛會場;樂於聽聞深奧法理而無畏怯;樂於以空、無相、無作為三種解脫法門;樂於在不適當的時機得著解脫;樂於親近同修佛學的人;樂於與非同修佛學的人相處,且無懷介蒂;樂於引導庇護惡知識;樂於親近善知識;樂於心境喜愛清淨;樂於修習大量助長悟道的佛法等。這些就是菩薩在法喜裡所得的快樂了!』 此時,波旬對天女們說:『來,我要妳們隨我返回宮中去。』但天女們說:『你把我們送給了居士,我們已知在法喜裡亦可得快樂,感到非常的高興,不願再貪戀由慾望裡得到快樂了。』魔王說:『居士,可否放還這些天女給我呢?聽說能將所有一切布施與他人的,才稱得上是菩薩啊!』維摩詰說:『那我就放還給你,你可帶她們回去,願你能讓一切眾生可得學法的意願滿足吧!』於是眾天女問維摩詰:『我們在魔宮的日子又將要如何度過?』維摩詰說:『姊妹們,有一種法門叫無盡燈,是妳們應當學習的。所謂無盡燈,就即如一盞燈可以燃點百千盞燈,使黑暗成為光明,以致光明永不熄滅。同樣理由,姊妹們,那就好比有一位菩薩去開導百千名眾生,使他們發心求無上正等正覺,從而令到大家求佛道的意念均不會減滅退卻,且隨著說法的日子,一切善法反而日漸增益,這道理就叫做無盡燈了。妳們雖返回魔宮,但仍可憑這無盡燈的道理,去令無數的天子和天女,發心求無上正等正覺的。妳們可用這方式來報答佛恩,又可幫助更多的大眾啊!』這時天女們向維摩詰頭足頂禮後,就隨魔王返回宮去,忽然全部都消失了。世尊,維摩詰有這麼高的自在神通力和辯才無礙智慧,所以我不能擔當前去向他問疾的任務哩。」

於是世尊對富家子善得說:「你去探望一下維摩詰的病情吧!」

善得回答佛說:「世尊,我恐怕不能去探望他的病情。為什麼呢? 記得過往,有一天在我父親家中設置布施大會,供養所有出家人、在家修行者、婆羅門教徒、外道、貧窮下賤人、鰥寡孤獨者與及乞丐等眾。在布施會期滿七天當日,維摩詰走來會中對我說:『富家子啊,真正的布施不是像你這樣舉辦的,你應該舉辦布施佛法的大會,舉辦布施財物的大會有什麼用呢?』我就問:『居士,怎樣才是真正的布施?』他回答:『真正的布施是要無始無終地,一直供養一切眾生的,而且只有財施還不夠,應該要法施啊。』我問:『如何才能達到法施呢?』他說:『法施是起源於希望他人能獲得快樂的慈心,因而發「度眾生成佛」的菩提心;法施是起源於不忍他人受苦的大悲心,因而要救渡眾生;法施是起源於想使他人時時無憂,充滿喜悦的心,因而讓人持有正確的觀念;法施是行於平等無分別的「捨」無量心,以攝「得」布施智慧;法施是起源於推行施波羅蜜,以攝持遠離慳貪的法性;法施是起源於推行戒波羅蜜,以教化不要犯戒;法施是起源於推行忍辱波羅蜜,以明白無分別「我」的法性;法施是起源於推行精進波羅蜜,以脫離身心懈怠的態度;法施是起源於推行禪定波羅蜜,以達菩提覺悟的境界;法施是起源於推行般若波羅蜜,以成就一切智慧;法施是教化一切眾生,乃因起自明白「空」的真諦;法施是行於有為法,乃因起自明白「無相」的見地;法施是顯示有「受生」,乃因起自沒有作業;法施是為護持正法,乃因而起自方便之力;法施是以救度眾生,乃因而起自布施、愛語、利行、同事等四種攝受的相應之法;法施是懷著尊敬一切事物的心態,乃因而起自排除傲慢的念頭;法施是正確地對待身、命、財,乃因而起自堅固法身、慧命和功德財的相應之法;法施是於念佛、念法、念僧、念施、念戒、念天等六念中,乃因而起自思念的相應之法;法施是於身和睦而同住,口和睦而無掙,意和睦而同事,利和睦而同均,戒和睦而同修,見和睦而同解等六和敬,乃因起自本性直心的生起;法施是行為端正,依於善法,乃因起自清淨宿命;法施是自心清淨,常生歡喜,乃因起自樂於親近賢聖等善知識;法施是不憎厭惡人,乃因起自能調伏嗔恚的心;法施是以出家為修行之法,乃因起自深切的求道心;法施是以如佛所說的去實行,乃因而起自於博學多聞;法施是一種與世無諍之法,乃因而起自居於清靜空閒之處;法施是志趣成佛的智慧,乃因而起自於自省的冥坐;法施是解脫眾生所受的纏縛,乃因而起自修行實地的體驗;法施是以具有好相貌及能淨化佛國土,乃因而起自作福德的業報;法施是要知一切眾生心中的意念來作相應的說法,乃因而起自作明智的業報;法施是雖明白一切法,卻無取捨分別,能入於平等一相法門,乃因而起自作明慧的業報;法施是要斷除所有煩惱、所有障礙、所有不善之法,乃因而起自作一切德福善業;法施是以得一切智慧、一切善法為目標,乃因而起自作一切幫助佛道修行之法啊!善男子,如能達到這樣的話,就是為之布施佛法的大會了。若有菩薩實行這種法施的話,那他便是大施主,亦是一切世間的大福田呢。』世尊,就在維摩詰這樣說法的時候,婆羅門眾中有二百人皆發心求無上正等正覺。而我也即時達到清淨的心境,感歎以往未曾有過這樣的感受。便向維摩詰致以頭面頂足之禮後,從頸解下佩戴的瓔珞飾物獻上,其價值雖逾千金以上,可是他不肯接受。我便說:『居士,願請務必收下,然後隨你之意給與他人好了。』於是維摩詰乃才接受了瓔珞飾物,並將其分作兩份,一份給了布施會中的最貧窮下賤的人,另一份則奉獻供養給難勝如來。會場的一切大眾,皆親眼得見這位主宰光明國土的難勝如來,又親眼得見瓔珞珠寶在光明佛國土變成了四柱寶台,寶台四周皆有美麗的裝飾,結構不相遮蔽。待神通變化顯現之後,這時維摩詰又說:『若施主能以平等心布施與一身份最卑賤的乞丐,則其功德猶如供養如來所植的福田一樣,兩者是毫無分別,都是發自同等的大悲心,不是為求果報的,這才是徹底做到真正的法施啊!』而砒耶離城中那個最卑賤的乞丐,因親眼得見維摩詰的神力,又聽了他的教導,就發心求無上正等正覺了,所以我不能擔當前去向他問疾的任務哩。」

同樣地,所有的菩薩都各自向佛敍說他們和維摩詰的因緣往事,並皆聲稱:「不能擔當前去向他問疾的任務哩。」 

 

 

 

 

 

 

 

 

 

 

 

 

 

 

 

 

 

 

 

 

 

 

 

張貼在 未分類 | 發表留言

白話解讀《維摩詰所說經》五

文殊師利問疾品第五 

於是世尊對文殊師利說:「你去探望一下維摩詰的病情吧!」

文殊師利回答佛說:「世尊,要面對他這樣上智之人,是很難應酬對話的。維摩詰深刻瞭解一切諸法實相,善於解說佛法的要領,辯論的口才暢談無滯,智慧通明無礙;菩薩應有的一切法則禮儀完全知悉,諸佛秘藏的深奧法理無不透徹了解;他善於降伏種種魔障,於神通變化玩弄自如,運用其智慧方便的技巧,所有困難皆可得以度過的。儘管如此,我仍願承當佛的聖旨,前去探望一下維摩詰的病情哩!」

於是會眾中的大菩薩、聲聞弟子、帝釋、梵天和四天王等,心中都在想:「如今兩位德智超群的大士,文殊師利和維摩詰即將共同對談,必然論說奧妙的法理了。」一時間,八千位菩薩、五百位聲聞和成千上萬的天人,都要跟隨文殊師利前往。就這樣,文殊師利與諸菩薩、佛弟子以及諸眾天人等互相簇擁著,恭敬地圍繞作一團,進入毗耶離大城去了。

此時維摩詰大士獨自在想:「文殊師利現正與許多隨眾到我這裏來哩!」於是運用神力令室內騰出空間,把所有的陳設和侍者都移走,只留下一張床座,並做出生病的樣子躺在床上。

文殊師利來到維摩詰家中,見室內空無一物,只有維摩詰獨個兒躺在一床座上。此時維摩詰就對他說:「你好,文殊師利!雖無來之相而來到我這裏,雖以不見之相而見此一切哩。」

文殊師利回答說:「是的,維摩居士!如果已經來了便不再來,如果已經離去便不再去。為什麼呢?因為來的人並不知道從何處而來,去的人並不知道欲往何處去,一切可以見到的即時又已不可見了。我們暫且不討論這個吧,居士你的病況還能忍受嗎?經治療有所減輕嗎?不至於會更加嚴重吧?世尊極為關心你,向你致以無限的問候哩!居士此病是因什麼引起的呢?病了有多久呢? 當要如何才能治癒呢? 」

維摩詰說:「從癡迷而生貪愛,則我病亦由此而生。一切眾生皆病於貪愛,所以我便得病。如果一切眾生的病患得以消除,那麼我的病也就消失了。為什麼呢?因菩薩為度眾生故入於生死,既有生死則有病苦。如果眾生可得離病苦,則菩薩也就不會再有病了。譬如富翁的獨生子得了病,他的父母亦會隨之病倒;如果這兒子的病痊癒,他父母的病也就自然好了。菩薩也是如此,對於一切眾生,愛之如同子女,故眾生病則菩薩病,眾生若病愈則菩薩亦病癒。又你問我此病是因什麼引起的,其實菩薩的病都是由大悲心所致的哩!」

文殊師利說:「居士,你室內何以空空的,竟無一人侍候呢?」

維摩詰說:「諸佛如來的國土不也是空的嗎?」

文殊又問:「空的含意為何呢?」

維摩詰答:「空的含意就是空。」

文殊又問:「既是空,則還可憑何以入空的作用呢?」

維摩詰答:「要以無分別心入空,故才明白空的作用。」

文殊又問:「空還可加以分別嗎?」

維摩詰答:「分別本身也是空啊」

文殊又問:「空應當往那裏去尋求呢?」

維摩詰答:「應當在六十二種邪見中去尋求。」

文殊又問:「那麼六十二種邪見,又應當往那裏去尋求呢?」

維摩詰答:「應當在諸佛如來的解脫中去尋求。」

文殊又問:「那麼諸佛如來的解脫,又應當往那裏去尋求呢?」

維摩詰答:「應當在一切眾生的心念流轉中去尋求。又仁者先前問我何以沒有侍候的人,其實—切魔眾和諸外道都是我的侍者啊。為什麼呢? 因所有魔眾是甘願耽於生死輪迴,而菩薩是已脫離生死輪迴卻而不捨;諸外道是甘願執於種種邪見,而菩薩是對於諸見而不為所動的。」

文殊又問:「居士,你的病有何徵狀呢?」

維摩詰答:「我的病並無徵狀,也不可見。」

文殊又問:「此病是關係到肉體上的還是精神上的呢?」

維摩詰答:「不關係是肉體上,因為肉體本身是不實的組合;也不關係是精神上,因為精神本質是虛擬的幻覺。」

文殊又問:「那麼地、水、火、風四大假合而有的身體,到底是哪一大受到干擾呢?」

維摩詰答:「此病非關地大亦並非與地大無關,其餘水大、火大、風大也都如此。乃因眾生的四大受到干擾致病,所以我也有病了。」

這時,文殊師利便問維摩詰說:「那麼菩薩該如何去慰問另一位患病的菩薩呢?」

維摩詰答:「菩薩應告訴他肉身無常的道理,但這並不是說要厭離此身;菩薩應告訴他身心會有苦的感受,但這並不是說要執著於涅磐之樂;菩薩應告訴他肉身只是四大的假合實無自我,但這並不是說因知空而放棄教導眾生;菩薩應告訴他肉身是空寂非實有的,但這並不是說只致力於尋求畢竟不生死的寂滅;菩薩應告訴他應當懺悔從前的罪業,而並不是說要停留在過去;菩薩應以自己的小病,推己及人,憐憫眾生的生死大病,菩薩應認識到在過去世中,自己因未修行而受的無量苦難,今當愍念饒益一切眾生;菩薩應回憶珍惜長久以來所修福業,堅持正念以淨化宿命,免招憂傷苦惱,勤加努力不懈;菩薩應擔當作為良醫的使命,以治療眾生一切苦惱疾病;菩薩應如此的去加以安慰另一位患病的菩薩,使他心生歡喜啊。」

文殊師利說:「居士,那麼患病的菩薩,應該如何調伏自己的心智呢?」

維摩詰說:「患病的菩薩應作這樣的思考以調伏自己的心智:如今我患的病,皆因起自過去世的顛倒妄想及種種煩惱所致,身體既非實有的東西,那麼誰是病患者呢?何以見得? 身體是地、水、火、風四大的假合,而四大並無“我”這個主子,故身體亦無“我”這個主子;再者,引起此病皆由執著“我”,所以對於“我”便不應堅持執著。既然已知病的根源,也就該消除“我”和“其他眾生”的分別想法;當真有這種想法時,乃應作這樣的思維:『這身體只是眾物質的聚合體,此身出生時,不過是眾物質的出生;此身死亡時,亦不過是眾物質的死亡。況且這些物與物,各各並不知道到彼此的存在;這些物質出生時,它們不會認為:我出生了;這些物質死亡時,它們亦不會認為:我死亡了。』

那患病的菩薩,為了滅除執著實有諸法的想法,心內應作這樣想:『這種執著實有諸法的觀念,同樣亦是顛倒迷執的誤解,而這種誤解也是大患的根源,我應該捨離這種迷執。怎樣才是捨離呢?就是捨離“自我”與“我所有”的執著。如何捨離“自我”與“我所有”的執著呢?就是捨離我執與法執。怎麼才是捨離我執與法執呢?就是不去思念那些內在六情的“我”和外在六塵的“法”,以致內外對立,從而生起許多差別相,若能內外諸法行於平等,則不但諸法本無差別,即我與十方諸佛也沒有什麼差別,是謂眾生與佛平等;亦即“我等涅槃等”。為何這樣說呢?因為自我與涅槃,這二者皆為空性。為什麼是空性呢?因為“我”是個假名,“涅槊”也是個假名,二者只是名字上的差別,但過程中的「聚散變化」,二者都是沒有自身的決定性,結局終歸是“空”,故而平等。瞭解“空”所得的平等性,知道疾病是「聚散變化」的過程,病本身是空無的,便不會有所謂病了。然而空不捨則空還成病,故仍唯有空病,當覺知“空病”亦是空無的,則這患病的菩薩雖在身體上忍受著諸種痛苦的折磨,但心裏卻並不覺得自己是在受苦的。那麼他縱然未具圓滿的佛法修行,亦無用滅除受想便能取得這種實證了!』

那患病的菩薩還該在身受病苦時,想到在惡道中的眾生其所受的苦遠比自己更甚,從而生起為他們拔苦救難的大悲心;想到我既有能力調伏自己的煩惱與病苦,也應當調伏一切眾生的煩惱與病苦哩!但菩薩首先只用消除眾生的煩惱(即對事物妄執的病),而不必刻意解釋去除眾生對諸法妄執的原因(即病因),待為眾生斷除煩惱的根源(即病本)時,菩薩才教導眾生煩惱的原因。什麼是煩惱的原因(即病本)呢?就是在於眾生有攀緣心。從心有了攀緣取相的對象起,便是妄想、分別的開始,也就成為煩惱的根源(即病本)了!所攀緣的對象是什麼呢?眾生所攀緣的對象就是三界(即欲界、色界與無色界)的境物。如何去斷掉這個攀緣呢?以無所得來斷,若知三界一切境物皆如夢幻,其本體乃空無可得的,如此則不會去攀緣了。那要如何做到無所得呢?就是遠離兩種執見。那兩種執見呢?就是執著於內見與外見。外見是指眼、耳、鼻、舌、身等五根對外有萬事萬物的見解;內見是意根對內自我的見解,能離一切外相及內心諸法的執見則便無所得了。

文殊師利呀,患病的菩薩便是應該這樣來調伏自己的心,才能為眾生斷除老、病、死等諸種苦惱,這就是菩薩的菩提覺悟之道了。若不是如此,那菩薩修行,則內無智慧外無利益,一切努力將歸徒勞。正如能戰勝所有敵人的勇者才被稱作英雄,能為眾生調伏老、病、死的人才堪稱為菩薩呀。

那患病的菩薩又應該作這樣的想法:『就正如我因見眾生有煩惱不得除,所患的煩惱病一樣,並不是真實也不是實有的,故眾生的病同樣亦不是真實也不是實有的。』若能作這種觀念時,就不應見諸眾生而生愛著,因愛著而起不淨的大悲心。這種悲心也會生出厭疲之想,所以應該捨離。為什麼呢?菩薩應有的大悲心,是以斷除外境事物的紛擾,斷除如客塵般的煩惱為前題的。若渡眾生時以“愛見悲”而不是大悲心,則菩薩在長遠生死的渡眾生途中,容易產生疲倦厭煩之心,甚至退轉。因為若用這種有限的愛心去渡眾生,便會有很多眾生不想渡或不去渡,甚至覺得眾生渡不盡,久而久之,對渡眾生工作就產生疲厭的心了。如果能遠離愛見,便不會有疲厭。無論生於何時何地,也不受愛見的蒙蔽了。菩薩自己的生命不受束縛,才能為眾生說佛法,解除眾生心中的執著束縛。正如佛所教導的:若自身被綁縛起來,而能為他人解縛,沒有這樣的事理啊!在自身無束縛的狀況下而能為他人解縛,這才符合事理嘛!故此菩薩不應造因使自心被縛。是什麼因做成束縛呢?又怎麼才為之解縛呢? 貪著於禪定時身心解脫束縛之樂,這便是做成菩薩受縛的一種因;隨緣方便,在三界中隨處自在受生的渡眾生,這便為之是菩薩解縛了。另外,菩薩智慧若不能因時因地因人方便施教,便是束縛;若能因時因地因人方便施教,便是解縛。菩薩若不能方便施教,其智慧便有障礙;若能方便施教,其智慧便得解放。為什麼不能行方便而智慧受縛呢?菩薩在渡眾生時,沒有起大悲心而以自私有限的愛著之心去莊嚴佛土與成就眾生離苦。雖於空、無相、無作等三解脫法門中去調伏自己,但因在空則捨有,涉有則捨空,尚未起平等心,如此菩薩在渡眾生時,乃不能得諸種方便法,行事皆有所縛,故就形成所謂“無方便慧縛”了。那怎麼才能行方便而智慧得解放呢? 菩薩在渡眾生時,生起大悲心不以自私有限的愛著之心去莊嚴佛土與成就眾生離苦。於空、無相、無作等三解脫法門中,努力去調伏自己,而不疲厭,這就形成所謂“有方便慧解”了。又什麼是無慧方便縛呢?菩薩在渡眾生時,仍有著貪欲,瞋恚及邪見等各種煩惱心去行事,以此培養功德福報的根本,則於未來必定沒有智慧可生作為方便法,渡眾生乃有所縛,這就是所謂“無慧方便縛”了。又什麼是有慧方便解呢?菩薩已遠離貪欲,瞋恚及邪見等各種煩惱心在渡眾生時,以此培養功德福報的根本,則於未來必定迴向成無上正等正覺,這就形成所謂“有慧方便解”了。文殊師利呀,   那患病的菩薩就是應該以這種有智慧方便解縛來觀照世間諸法哩!同時,菩薩又需反省肉身是無常、是苦、是空及無我的道理,這便是“慧”的意義。雖然肉身會有疾病煩惱,但此身能常在生生死死的輪迴中顯現,為一切眾生的利益而努力不倦,這就是“方便”。 此外,又需反省肉身是因業障而有的,有業障則會有肉身的出生,故而知道肉身不離病業,病業不離肉身的。病業乃過去無始以來的造業,早已存在並非新有,如今始出生的肉身亦非舊有,能悟達這道理的話即是有“慧”。假使對存在於肉身之業障不去完全滅除它,而保留一點渡眾生的煩惱,此則名為“方便”。

文殊師利呀,因渡眾生而有病的菩薩,還應該這樣來調伏自己的心:一方面,不能執著於調伏眾生之心,另一方面,也不能不執著於調伏眾生之心。為什麼呢?因為若執著於不調伏眾生之心,是愚人的所為;若執著於調伏眾生之心,是聲聞小乘法的所為。故此菩薩不應當執著於調伏眾生之心和不調伏眾生之心。能脫離這這兩種心態,便是菩薩渡眾生的修行。雖在於生死輪迴之中,卻不為三毒惡業污染淨行;雖住於涅槊境界卻願再出世間而不永遠滅度,這便是菩薩渡眾生的修行。不作俗士凡夫的操行,也不作聖賢羅漢的操行,這便是菩薩渡眾生的修行。不執著行於善法,也不執著行於不善法,這便是菩薩渡眾生的修行。雖早有勝過魔的行力,而仍示現要降伏各種魔事,這便是菩薩渡眾生的修行。雖追求成就一切佛智,但在福慧非圓滿之時,便不貪求得佛果,這便是菩薩渡眾生的修行。雖洞悉諸法本寂,已能安住在不生不滅的“空”之中,但卻常出世間而不入於正位,不願永住涅槃,這便是菩薩渡眾生的修行。雖洞悉十二因緣法,了悟緣起性空之義,但仍深入邪見的環境中,這便是菩薩渡眾生的修行。雖攝受護持一切眾生,但不會生愛眾生之貪著,這便是菩薩渡眾生的修行。雖樂於遠離三界,但不採用身心滅盡不用的方法,這便是菩薩渡眾生的修行。雖往來於三界生死,但不損本來空寂的法性,這便是菩薩渡眾生的修行。雖住於空的狀態,而仍出世以培植各種功德善本,這便是菩薩渡眾生的修行。雖已破執不迷於相,而仍為渡眾生而染上“眾生病菩薩亦病”之相,這便是菩薩渡眾生的修行。雖無造作、作業的行為,而仍為渡眾生示現肉身於世間,這便是菩薩渡眾生的修行。雖住於不起念的境界,而仍生起一切善行以渡眾生,這便是菩薩的修行。雖奉行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六波羅蜜,而仍遍知眾生心所有的各種思想現象心數,這便是菩薩的修行。雖能行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神足通,宿命通與漏盡通六種神通,而仍為渡眾生尚有少許煩惱存在,顯示有漏煩惱之相,這便是菩薩的修行。雖實施慈、悲、喜、捨四無量心,但卻不貪戀因此而能投生於梵天處,這便是菩薩的修行。雖已修得四禪、四空定、八解脫和三種三昧之樂,而不願隨福報往生於四禪天或四空天,這便是菩薩的修行。雖行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與觀法無我等四念處觀法,但終歸不願永離身、受、心、法而取證涅槃,這便是菩薩渡眾生的修行。雖除了要在念頭上是已生惡令斷,未生惡令不起,已生善令增長,未生善令生起的修持四正勤外,而仍要加上不捨身心的精進實行起善斷惡行動,這便是菩薩渡眾生的修行。雖是修行念、欲、慧、精進四如意足,而仍要努力以得自在無礙的廣大神通力,這便是菩薩渡眾生的修行。雖除了要修行信、精進、念、定、慧五種善根,以對治疑、懈怠、昏沈、散亂與愚痴五種不善行外,也要善知分別眾生之五根何者利何者鈍,以能加以教化改善,這便是菩薩渡眾生的修行。雖得五根之力用,破除疑、怠、昏、亂、愚,而仍不以此為滿足,要更精進的修習佛之十力,這便是菩薩渡眾生的修行。雖用念、擇法、精進、喜、輕安、定、舍此七法調伏知覺心能入於空寂,而更進一步用以分別何者是偏空,何者是佛智慧,這便是菩薩渡眾生的修行。雖除了要修行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精進、正念、正定、正命等八正道外,而仍要精進實行無數量的渡眾生佛道行為,這便是菩薩的修行。雖修行止觀法可增加定力與慧觀之力,能作為入涅槃的助道法,但終歸不願落入偏空寂滅之境界,這便是菩薩渡眾生的修行。雖住於諸法不生不滅的無相境界,而仍應眾生之需要,以三十二相八十種好莊嚴身相,這便是菩薩的修行。雖外表示現出聲聞、緣覺的姿態威儀,而內心實不捨佛正法,是不著威儀之事的,這便是菩薩渡眾生的修行。雖能隨順依從最根本的清淨法相,但為渡眾生,故隨眾生所願而應現身相,這便是菩薩的修行。雖觀諸佛國土之體性永遠空寂如虛空,但為渡眾生,故應眾生所願而示現各種不同的清淨佛土,這便是菩薩的修行。雖已得成佛之道,轉正法輪,進入涅磐境界,而仍不願捨離菩薩道,這便是菩薩渡眾生的修行啊!」

就在維摩詰這樣說法的時候,追隨文殊師利前來的大眾中,有八千位天人皆發心求無上正等正覺。

 

張貼在 未分類 | 1 則迴響

白話解讀《維摩詰所說經》六

不思議品第六


此時,舍利弗見維摩詰室中連一張椅子都沒有,心裡便想:「這麼多的菩薩和聲聞弟子該在哪兒坐呢?」

維摩詰大士隨即覺知他的想法,便對舍利弗說:「仁者,你是為求法還是為求坐椅而來的呢?」

舍利弗回答說:「我是為求法而來,不是為求坐椅而來的。」

維摩詰又說:「喂,舍利弗,真正求法的人甚至連自己的身軀性命尚且不惜,何曾會在乎有沒有坐椅呢?真正求法的人是不會對色、受、想、行、識等五陰精神上有所貪求;也不會對六塵、六根、六識等十八界與十二入的肉體上有所貪求;亦不會對欲界、色界與無色界等三界之相有所貪求的。喂,舍利弗,真正求法的人是不會貪著尋求佛的加持或供養佛的福報;也不會貪著尋求法而迷失或不夠用心專注;亦不會貪著尋求皈依高知名度的僧眾的。真正求法的人不會執求世間苦相;也不會執求斷除煩惱集;亦不會執求無証寂滅修道的。為什麼呢?因佛法不可當作是些無意義的戲論,若說我是應當見証世間苦、斷除煩惱集、証寂滅修道的話,則不過是說些無意義的戲論,而不是求佛法了。喂,舍利弗,真正求法的人所求之法為不生不滅的寂滅法,若心行於生滅的執見,則便是求生滅之道,而不是求佛法了。真正所求之法是無染無不染的,若染執於法相,認為這樣才有涅槃證得,那便是染著的行為,而不是求佛法了。真正所求之法是無可行無不可行的地方,若只遵行於法規,則便是執著的行為,而不是求佛法了。真正所求之法是無該取捨無不該取捨的,若對法有取善捨惡分別的話,則便是法執的行為,而不是求佛法了。真正所求之法是無所在無所不在的,若心著有存在之處,則便是妄心執境故有處所,而不是求佛法了。真正所求之法是無相無不相的,若隨相而生有識心,則便是執求虛妄的識相,而不是求佛法了。真正所求之法是無有常住亦不可安住的,若安住於法中而生沉迷的見解,則便是心執住於法,而不是求佛法了。真正所求之法是不可執著於腦海印象的見、聞、覺、知,若修行是想見佛之相,則便是著見之行;若修行是想聞佛之聲,則便是著聞之行,這些都是有相之法,而不是求佛法了。真正所求之法是無為無相的,若所行是有所為而為之法,則便是求有為的世間法,而不是求佛法了。故此,舍利弗啊,如果是真正求佛法的人,便應對於一切法皆不貪著,無所欲求哩!」

就在維摩詰這樣說法的時候,有五百天人得了能觀察一切事物的清淨法眼。 

然後,維摩詰大士問文殊師利說:「仁者,你曾遊歷過無量千萬億的佛國土,可知在那個佛國土裡有至上好的師子寶座呢?」

文殊師利說:「居士,往東方跨越過三十六恆河沙數的國土,就會發現一個叫須彌相的世界,那裡的如來名號叫須彌燈王,他現今仍在此土。須彌燈王佛的身長有八萬四千由旬,故他的寶座亦高八萬四千由旬,且莊嚴粉飾得美輪美奐哩!」

於是,維摩詰大士運用神通力,即時請須彌燈王佛送來三萬二千張師子寶座,這些寶座高廣華美,一下子便安置在維摩詰室內了。諸眾菩薩、聲聞弟子、梵天帝釋和四大天王等,從前都未曾見過這樣的寶座。而維摩詰的房子也好像隨之變得廣闊寬大,完全容納了三萬二千張師子寶座,且一點也不覺得擠擁局促。同樣,對於毗耶離城及閻浮提的四大洲天環境,亦是絲毫沒有擠迫的變動,每處看起來就如剛才一樣。

這時,維摩詰對文殊師利說:「請尊者及諸大菩薩一同就座吧,各位可使自己的身體如師子座一樣高大相稱而坐的。」於是那些已得神通力的菩薩,都把自己的身體變成四萬二千由旬高,再坐上師子座。可是那些新發菩提心的菩薩以及聲聞弟子,卻全部無法變身就座哩!

這時維摩詰便對舍利弗說:「請你也坐上師子寶座吧!」

舍利弗回答說:「居士,這寶座太高,我上不去哩!」

維摩詰說:「啊,舍利弗,你向須彌燈王如來作躬行禮便能坐上去了。」

於是所有新發菩提心的菩薩以及聲聞弟子,隨即紛紛向須彌燈王如來作躬行禮後,都能坐到師子寶座上。

舍利弗說:「居士,真是前所未有的事呀!這樣的小室,竟然能容納這麼多高廣的寶座。不但對於毗耶離城的空間沒有造成任何妨礙,且對於整個閻浮提的所有城市村落、以及四大洲天各龍王鬼神的宮殿,也並未造成絲毫迫窄的現象哩!」

維摩詰說:「啊,舍利弗,諸佛菩薩有一種解脫法門,名叫『不可思議』。若有菩薩住於此『不可思議』解脫境界的話,能把巍峨高大的須彌山,將之納入於一粒細微的芥子之中,且芥子體積是些微沒有增減,須彌山亦是原本那麼廣大,而當中的四天王和忉利諸天,亦隨同須彌山一併納於芥子內,卻一點也不察覺得到的。只有那些因應此法門而受化度的眾生才能得見須彌山被納於芥子之中,這就是叫『不可思議』解脫法門了。又住於『不可思議』解脫境界的菩薩,能集四大海的海水注入一魚、龜、鱷魚、青蛙之類水生動物的毛孔中,且絲毫沒有損及牠,大海亦是原來的模樣,而海中的龍、鬼、神、阿修羅等眾生,亦隨同海水一併注入水生動物的毛孔中,卻一點也不察覺得到並且沒有半點傷害的。又,舍利弗啊,住於『不可思議』解脫境界的菩薩,能用他的右手將三千大千世界撿起,並捏成陶匠使用的陶輪模樣,將之置於掌中擲出,丟到恆河沙數那麼多遠的世界之外,而裡面的眾生卻一點也不察覺得到被移動的。然後菩薩又把這三千大千世界從老遠放回原處,那些眾生還是不知道又飛了回來哩。又,舍利弗啊,如果有些眾生是樂於久住世間,然而該可化度的話,住於『不可思議』解脫境界的菩薩,即能使七天成為一劫之久,令那些眾生以為已歷過一劫的修行;又或者有些眾生不樂於久住世間,然而又該可化度的話,住於『不可思議』解脫境界的菩薩,亦能使一劫縮短為七天,令那些眾生以為只經過七天的修行而已。又,舍利弗啊,住於『不可思議』解脫境界的菩薩,能把所有佛土的功德莊嚴集於一國向眾生示顯;住於『不可思議』解脫境界的菩薩,能將一佛土的眾生放於右掌之上,然後飛到十方世界見識一切,而他們是無須移動自己本來位置的;又,舍利弗啊,住於『不可思議』解脫境界的菩薩,能將十方國土眾生對諸佛供養的物品,全部在他的一個毛孔裡展示出來;又能將十方國土所有的日月星宿,全部納於他的一個毛孔裡展示出來,使普天之下皆可得見;又,舍利弗啊,住於『不可思議』解脫境界的菩薩,能將十方世界的所有風暴吸入口中,而對身體絲毫無損,呼出這些風暴亦不會造成樹木摧折的;又能於十方世界壞劫焚燒時,將一切烈火吞入肚內,任由火焰在腹中燃燒,而不危害到他的;又能於宇宙的下方,越過恆河沙數那麼多的諸佛世界,執取其中一個佛土向上舉起,再穿越恆河沙數那麼多的世界,這行動就如持針拮起一片棗樹葉那麼輕易,而此佛土的眾生並未受到任何影响的;又,舍利弗啊,住於『不可思議』解脫境界的菩薩,能運用神通力變身成佛的模樣、緣覺的模樣、聲聞的模樣、帝釋的模樣、梵天的模樣、君主的模樣、轉輪聖王的模樣,又能模仿十方世界各種各樣的聲音,不管是很好聽的聲音、普通的聲音、不好聽的聲音,全部都會轉變成微妙的佛聲,演說出苦、空、無常、無我的法音,及十方諸佛的種種說法聲音皆能模仿,全都可於其中得以聽聞。舍利弗啊,如今我不過是粗略的為你解說一下,菩薩住於『不可思議』解脫境界的能力,若詳加說明的話,恐怕要超過一劫,甚至更長的時間哩!」

這時,大迦葉聽聞了菩薩的『不可思議』解脫法門能力,感歎真正前所來聞,便對舍利弗說:「正如有人在瞎子面前展示各種東西,他都是不會看見的。所有聲聞乘的人,聽聞了這『不可思議』解脫法門,一點也不能理解,便是同樣情況了!有智慧的人若是聽聞這法門,還有誰會不發心求無上正等正覺呢?奈何我們根性已變壞了,就如燒過腐朽的種子,不能萌起對大乘佛法的悟道心哩!所有聲聞乘的人,聽聞了這『不可思議』解脫法門,都應痛泣,哭聲當要震撼三千大千世界才是啊!而所有菩薩,則該歡欣慶幸,應即頂禮領受此法門呀!若有菩薩能徹底信奉瞭解此不可思議解脫法門,則一切魔眾也就無法得逞,作惡不了!」就在大迦葉這樣說法的時候,有三萬二千天人,皆發心追求無上正等正覺。

那時,維摩詰對大迦葉說:「仁者,在十方無量無數世界之中,玩弄邪惡的那些魔王多半是住於『不可思議』解脫境界的菩薩哩。他們為了以方便之力去教化眾生,故而示現魔王的技倆。又,迦葉啊,在十方世界,無量無數的菩薩之中,有會向人乞討手、足、耳、鼻、頭、眼、骨髓、腦袋、血、肉、皮、骨、部落、城鎮、妻子、奴僕、象、馬、車輛、金、銀、璃琉、瑪瑙、珊瑚、琥珀、珍珠、珂貝、衣服、飲食等等,這些很敢求施的乞丐,大多就是住於『不可思議』解脫境界的菩薩啊。他們用這些方便善巧的方法,去考驗試探學佛的人,目的是堅固人們的捨心。為何會這樣做呢?因住於『不可思議』解脫境界的菩薩,擁有強大威德之力,故能以極端嚴峻的方式試探眾生。這麼嚴峻高難度的事情,一般凡夫的淺薄能力,是不能承受得住菩薩如此催逼的,就正如龍蹴象踏非驢所能抵擋一樣,這便是住於『不可思議』解脫境界的菩薩智慧方便法門了。」

張貼在 未分類 | 發表留言

白話解讀《維摩詰所說經》七

觀眾生品第七

那時,文殊師利問維摩詰說:「菩薩應該如何看待眾生呢?」

維摩詰說:「菩薩看待眾生,應如魔術師看待他所變出來的幻象一樣,應如智者看待水中的月亮、鏡中的顏容、熱火的燄影、呼號的回聲、空中的浮雲、水珠的聚沫、水上的泡影,又如中心堅固的芭蕉、長久停住的閃電、四大再有第五大、五陰再有第六陰、六情再有第七情、十二入再有十三、十八界再有十九等,全是虛妄,非真實存在的。菩薩看待眾生,應如在無色界裡出現色、在燒焦的稻穀中萌出芽、修成須陀洹竟還有身見、已得阿那含竟還會入胎、成就阿羅漢竟未斷三毒、得忍菩薩竟會貪瞋毀禁、成佛竟然還有煩惱習氣、盲者竟能看見各種色相、修行入滅盡定有出入息、鳥兒在空中飛過的足跡、不能生育的婦女懷了孕、機械人竟然會說有煩惱、在睡夢中見到自己醒著、已入涅磐而又再世受身、燃燒著火時竟而沒有煙等,皆是妄想所生之物,菩薩便是應該如此的看待一切眾生了。」

文殊師利說:「若菩薩是如此看待眾生如幻的,那該如何施行慈心去渡眾生呢?」

維摩詰說:「菩薩如此看待眾生如幻時,心中會想:『我當要以慈為本,為眾生說出諸法如幻的真實法,這才是真實的慈心啊!』慈心行於寂滅無生,因非實生,等同幻化的緣故;慈心行於清涼不熱,因悟知煩惱如幻的緣故;慈心行於平等法,因了悟沒有過去、現在、未來三世時間觀念存在的緣故;慈心行於和平無諍,因悟知諸法如幻,根本沒有能引起與他人爭議之法的緣故;慈心行於境智無二,因了知境不實,故沒有內心的智與外在的境不合之分別的緣故;慈心行於不壞不滅,因悟此身畢竟不盡不生,是無能壞所壞的緣故;慈心行於堅固無怯,因心無所住,亦無作意,無譽無毀的緣故;慈心行於清淨法,因悟諸法本來自性清淨無相的緣故;慈心行於廣大無邊,因佛法無量,如同虛空無有邊際的緣故;慈心行於阿羅漢法,因已破除一切煩惱賊之根結的緣故;慈心行於菩薩法,因已能令一切眾生得到平安的緣故;慈心行於如來法,因已種如來相諸善根的緣故;慈心行於佛法,因可以醒覺眾生顛倒的緣故;慈心行於自本然,因並無任何原因得著的緣故;慈心行於菩提法,因諸佛所證,同是平等一味法的緣故;慈心行於無等法,因已斷諸愛見而無所執的緣故;慈心行於大悲智,因而宣導大乘法以濟度眾生的緣故;慈心行於無厭受用,因了悟觀空無我而現受生的緣故;慈心行於法施無量,因而對諸來求者普施無遺,心無吝惜的緣故;慈心行於持戒清淨,因而善於化導毀禁犯戒眾生的緣故;慈心行於忍辱法,因而在任何情形下,都能將就、順從眾生心意的緣故;慈心行於精進法,因而心不懈怠,為荷負一切眾生出離世間的緣故;慈心行於禪定法,因已不住一切定亂,不貪著感受禪中之樂的緣故;慈心行於無量智慧,因而對世間事物無所不知,進退知時的緣故;慈心行於方便法,因而隨其所應,示現一切色身的緣故;慈心行於無隱法,因能具直心正見,清淨無染妙行的緣故;慈心行於深心寂靜,因已離一切煩惱無雜染行的緣故;慈心行於言無誑妄,因所宣說的事理,都是真實不虛假的緣故;慈心行於安樂行,因修習慈心,常念眾生,令得佛樂的緣故。菩薩施行慈心,就是應該像這樣的啊!」

文殊師利又問:「那麼菩薩又該如何施行悲心呢?」

維摩詰答:「悲心是將菩薩所累積的功德,皆悉共迴向與一切眾生。」

文殊師利又問:「那麼菩薩又該如何施行心呢?」

維摩詰答:「喜心是凡對眾生有利益的事,菩薩都會無怨無悔歡喜地去做。」

文殊師利又問:「那麼菩薩又該如何施行心呢?」

維摩詰答:「捨心是完全依內心所想、所願去幫助眾生,不考慮個人益損及所得的福報結果。」

文殊師利又問:「菩薩對出現世間,而害怕生死輪迴有所怯畏時,應該求助於什麼呢?」

維摩詰答:「菩薩在世間要面對生死輪迴而怯畏時,應求助於如來無量功德之力啊!」

文殊師利又問:「菩薩欲求助於如來功德之力,要如何才能達至呢?」

維摩詰答:「菩薩欲求助於如來功德之力,就要達至度脫一切眾生啊!」

文殊師利又問:「欲度脫眾生,菩薩應該做些什麼呢?」

維摩詰答:「菩薩欲度脫眾生,應該要把他們從煩惱中解脫出來。

文殊師利又問:「要把眾生從煩惱中解脫出來,那什麼是菩薩所應行修的呢?」

維摩詰答:「菩薩應當行修正念啊!」

文殊師利又問:「行修正念,應該從何著手呢?」

維摩詰答:「應該從不生不滅法著手。」

文殊師利又問:「不生是甚麼不滅又是甚麼呢?」

維摩詰答:「不生惡,不滅善。」

文殊師利又問:「那麼惡與善的根源是甚麼呢?

維摩詰答:「惡與善的根源是來自肉身。」 

文殊師利又問:「那麼肉身的根源是甚麼呢?

維摩詰答:「肉身的根源是來自對五欲的貪著。」

文殊師利又問:「那麼貪著五欲的根源是甚麼呢?

維摩詰答:「對五欲貪著的根源是來自不確實地分別事理。」

文殊師利又問:「那麼不確實地分別事理的根源是甚麼呢?

維摩詰答:「不確實地分別事理的根源是來自顛倒錯誤的慨念。」

文殊師利又問:「那麼錯誤慨念的根源是甚麼呢?

維摩詰答:「錯誤慨念的根源是來自無根據。」

文殊師利又問:「那麼無根據的根源是甚麼呢?

維摩詰答:「無根據則就沒有根源了。文殊師利啊,世間一切事物本皆就是立基於毫無根據之上哩!」 

此時,在維摩詰室中有一位天女,因為歡喜得見各位大士在討論佛法,於是便現身在空中,以天上的花朵撒在諸眾大菩薩及佛弟子身上。當天花落在菩薩身上時便掉到地上,但天花落在聲聞弟子身上卻沾著不掉,所有聲聞弟子即使以神通力也無法擺脫身上的天花。

那時天女便問舍利弗說:「你為何要抖落這些天花呢?」

舍利弗答:「身上沾著這些花朵很不得體,所以想要把它們扔掉。」 

天女說:「莫道天花不得體啊,為什麼呢? 因這些花朵本身是沒有分別歧視的,有差異的不過是你們自身的分別心罷了。若出家修行佛法者,懷有分別心,那才是不得體;若出家修行佛法者,而無分別心,則就是得體。你看各位菩薩身上都不沾著天花,乃因他們已斷除了一切分別之想哩!就好比心存恐懼的人,邪靈便會趁機控制他的恐懼心。同樣道理,若佛弟子害怕生死輪迴而有所怯畏,則會被色、聲、香、味、觸等五欲所控制了。若已脫離怯畏的人,一切五欲對於他是毫無干擾的。因此,這些天花只會黏在未去盡結習煩惱的人身上,而不會黏在已去盡結習煩惱的人身上哩!」

舍利弗說:「你在此室住了有多久呢?」

天女回答:「我住在此室就如我得解脫那麼久哩!」

舍利弗說:「這樣要住在此室很久嗎?」

天女說:「解脫之後就沒有久或不久的時間觀念了,只知多年得解脫而已!」舍利弗聽後默然不語。

天女說:「前輩是智慧第一的人,怎麼不再說話呢?」

舍利弗回答:「因為解脫是不能用言語描述的,所以我不知說什麼是好。」

天女說:「語言文字皆是屬於解脫相。為什麼呢? 因解脫者,即性空。既不在內也不在外,同時也不在中間,俱無所在即就是空;語言文字亦是如此,既不在內也不在外,同時也不在中間,俱無所在即就是空。所以,舍利弗,描述解脫是不離言語文字的。(而不是“無所言說”才是解脫。)為什麼呢?因一切諸法都是解脫相啊!」

舍利弗說:「解脫不是要脫離貪、瞋、癡嗎?」

天女說:「佛是為有增上慢心的人而說:『要脫離貪、瞋、癡方能解脫。』;對沒有增上慢心的人,佛就會說:『其實貪、瞋、癡本身就是解脫了。』(而不是有個叫做“離婬怒癡”的狀態才是解脫。) 」

舍利弗說:「太好了,太好了!天女啊,究竟你有些什麼心得?什麼體驗?使你有這樣的辯證。」

天女說:「我沒有什麼心得和體驗,故才有這樣的辯證。為什麼呢? 因為若有心得和體驗的話,則在佛法上必定是增上慢心的妄覺妄知了。

舍利弗問天女說:「那你於三乘佛法之中,你是屬於聲聞乘,緣覺乘,還是菩薩乘呢?」

天女說:「如果以聲聞法教化眾生的時候,我便屬於聲聞乘;如果以十二因緣法教化眾生的時候,我便屬於緣覺乘;如果以大悲法教化眾生的時候,我便屬於菩薩乘;舍利弗啊,這好比有人進入瞻葡樹林,撲面而來的只聞到瞻葡花香,而不知道還有別的花香。同樣道理,若進入此室就只會聞佛的功德香味,而不願意聞聲聞、緣覺的功德香味了。舍利弗啊,其中有些帝釋、梵天、四大天王、天人、龍、神、夜叉等,進入此室聽聞維摩詰大士講說正法,皆得法樂更覺佛的功德香味而萌發出菩提心哩。舍利弗啊,我留於此室已有十二年了,從未聽過關於聲聞和緣覺的開示,聽到的只有大慈大悲和不可思議的種種佛法開示。舍利弗啊,此室經常示現有八種稀有難得的事情哩。是哪八種呢?首先,此室經常有金光照耀,光亮得分不出是白天還是夜晚,完全無須日月之光作照明,這是此室的第一奧妙處。其次,凡進入此室的人,便不被世間垢染所煩惱,這是此室的第二奧妙處。此室經常有帝釋、梵天、四天王和各方菩薩到來聚集法會,這是此室的第三奧妙處。此室經常演說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般若六波羅蜜的不退轉法,這是此室的第四奧妙處。此室經常有天人演奏美妙絕倫的音樂,琴弦所奏會化出無量佛法之聲,這是此室的第五奧妙處。此室有常、樂、我、淨四大寶藏,每個寶藏均積滿寶物以周濟貧乏的人,能够取之不盡,用之不竭,這是此室的第六奧妙處。此室還有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阿閦佛、寶德佛、寶炎佛、寶月佛、寶嚴佛、難勝佛、師子響佛、一切利成佛等十方諸佛,都會應維摩詰大士的心念起時,皆即為他而來,廣說諸如來的秘藏法門,然後離去,這是此室的第七奧妙處。此室有一切諸天的壯麗粉飾宮殿,諸佛國淨土的微妙清淨,都會顯現於此室之中,這是此室的第八奧妙處。舍利弗啊,由於此室經常示現這八種稀有難得的事情,試問有誰個見了這麼多不可思議的事之後,還會樂於聽聞小乘的聲聞法呢?」

舍利弗說:「你何不將女身轉變成男身呢?」

天女說:「十二年來,我尋求女身的形相依然沒找得到,那裏還有什麼身相可轉變呢?就好像魔術師以幻術變出一個女人,若有人問:『何不將女身轉變成男身呢?』,你認為問的人對不對呢?」

舍利弗說:「不對!變出來的女人不是真的存在,還有什麼可轉變呢?」

天女說:「正是啊,萬物亦不是真的存在哩。那你為何還要問我,何不將女身轉變成男身呢?」

此時天女即以神通力將舍利弗變成了自己的天女模樣;而她自己則變成了舍利弗的模樣出現。繼而問舍利弗說:「何不將女身轉變成男身呢?」

變成天女模樣的舍利弗回答說:「如今我甚至不知因何轉變成為女身的模樣哩!」

天女說:「舍利弗啊,如果你能將此女身轉變成男身的話,則一切女人亦能轉變成男身了。正如你舍利弗並非女人而示現女身,一切女人情況亦是一樣,雖然她們是示現女身而並非女人哩。故此,佛說:『在萬物裡,既無男性亦無女性啊!』」

此時天女隨即收起神通力,舍利弗便回復原來自己的模樣。

天女問舍利弗說:「你女身的模樣現在那裏去了呢?」

舍利弗答:「女身的模樣不過是幻象,沒有實際存在或不存在之處哩。」

天女說:「萬物亦是這樣的,沒有實際存在或不存在之處。『不在任何處,卻又處處都在。』這是佛所說的話啊!」

舍利弗問天女說:「你於此生卒沒後,將會出生到那裏去呢?」

天女說:「我會在如來應化出生的地方出生。」

舍利弗說:「如來是應化出生,不是卒沒而生呀!

天女說:「眾生也如此,是應業力而生,不是卒沒而生的。」

舍利弗問天女說:「你要過多久才能得證無上正等正覺呢?」

天女說:「如果你舍利弗回復為凡夫,那我便可以成就無上正等正覺了。」

舍利弗說:「我回復為凡夫,是不可能的事了。」

天女說:「我成就無上正等正覺,亦是不可能的事哩。為什麼呢?因菩提覺悟是不存在的,所以便沒有什麼可得證了。」

舍利弗說:「如今諸佛都是得證菩提覺悟者,已得證的和將得證的,多如恆河沙數一樣,這又該如何解說呢?」

天女說:「這都不過是以世俗文字算數的觀念作表示,故而說有過去、現在、未來三世的區別,並不是說得證菩提覺悟者有過去、未來和現在哩。」

天女問:「舍利弗啊,你得證阿羅漢道了嗎?」

舍利弗答:「我乃因無所證而證得阿羅漢道哩。」

天女說:「諸佛和菩薩亦是如此,都是無所得證故而證得的哩!」

此時,維摩詰對舍利弗說:「這位天女已經供養過了九十二億的諸佛如來,對於菩薩神通之力已能運用自如。她已完成了自己所有的誓願,已得無生法忍,住於不退轉之位。由於她發起救度眾生的本願,故而能隨應示現,教化眾生哩。」

張貼在 未分類 | 2 則迴響

白話解讀《維摩詰所說經》八

佛道品第八

那時,文殊師利問維摩詰說:「菩薩怎樣才能走上通達成佛之道呢?

維摩詰說:「若菩薩行事入於非法之道,那他便可走上通達成佛之道了。」

文殊師利又問:「菩薩在非法道上該怎麼行事呢?」

維摩詰答:「若菩薩行事於五種無間罪惡而沒有煩惱嗔恚;

若菩薩行事於地獄而沒有染垢罪業;

若菩薩行事於畜生道而沒有無明憍慢;

若菩薩行事於餓鬼道而具有無慳貪的功德;

若菩薩行事於色界及無色界而不自以為優勝;

若菩薩行事表現成貪欲,而無非為使眾生離各種染著;

若菩薩行事表現成忿怒,而無非為使眾生不要有嗔恚的障礙;

若菩薩行事表現成愚癡,而無非為使眾生要以智慧調伏自心;

若菩薩行事表現成慳貪,而無非為使眾生要能捨一切身外身內之物,即使身體和生命也在所不惜;

若菩薩行事表現成破戒毀禁,而無非為使眾生要安住在清淨戒律之中,即使犯小罪過也深懷畏懼之心;

若菩薩行事表現成嗔恚,而無非為使眾生要常懷慈心忍辱;

若菩薩行事表現成懈怠懶惰,而無非為使眾生要勤力修行功德;

若菩薩行事表現成心煩意亂,而無非為使眾生要常念記持心禪定;

若菩薩行事表現成愚昧癡呆,而無非為使眾生要通達世間法及出世間的智慧;

若菩薩行事表現成諂媚虛偽,而無非為使眾生要依各佛經的義理去做善巧方便之事;

若菩薩行事表現成憍慢,而無非為使眾生要像橋樑一樣引導他人離苦;

若菩薩行事表現成常被煩惱所困,而無非為使眾生要保持清淨的心;

若菩薩行事表現成誤入魔道,而無非為使眾生要依信佛的正法智慧,不與外道同流合污;

若菩薩行事表現成於入聲聞道,而無非為要講說聲聞未聞之法;

若菩薩行事表現成於入緣覺道,而無非為使緣覺乘成就大悲心,應該要教化眾生;

若菩薩行事表現成貧窮困窘,而無非為使眾生明白得佛妙法寶手,會有無量功德維護,心即脫困而不貧;

若菩薩行事表現成外形殘缺,而無非為使眾生明白若能勤修佛法,會具種種好相以莊嚴色身;

若菩薩行事表現成出生下賤,而無非為使眾生明白若能勤修佛法,會生於如來之家成為佛弟子,具種種功德不再為賤;

若菩薩行事表現成羸弱卑劣貌醜,而無非為使眾生明白若能勤修佛法,會修得如那羅延的力士身形,獲得眾人所樂見的;

若菩薩行事表現成衰老病弱,而無非為使眾生明白若能勤修佛法,會終斷一切病根,並超越對死亡的畏懼;

若菩薩行事表現成有資產財富,而無非為使眾生要觀世間財富無常,隨時會化為烏有,實無須貪求;

若菩薩行事表現成妻妾綵女成群,而無非為使眾生遠離五欲的泥沼;

若菩薩行事表現成木訥遲鈍,而無非為使眾生明白若能勤修佛法,會成就辯論的才能,對各種事情總體都能記憶不忘失;

若菩薩行事表現成誤入邪門外道濟世,而無非為使已入於邪見之人,開示以正見濟世,以佛法普渡眾生;

若菩薩行事表現成入於六道之中,而無非為使六道眾生斷除諸業因緣,免於六道輪迴;

若菩薩行事表現成入於涅槃,而無非為使其他菩薩明白,為渡眾生而不斷世間生死。

文殊師利啊,菩薩若能這樣的行事於非法之道,那他便是走上通達成佛之道了。」

接著維摩詰問文殊師利說:「那怎樣才能播下如來的種子呢?」

文殊師利說:「有色身便能播下如來的種子;

 有無明、愛著便能播下如來的種子;

有貪、嗔、癡便能播下如來的種子;

有顛倒、錯誤便能播下如來的種子;

有貪欲、嗔恚、睡眠、掉舉(心中忐忑不安)、疑惑等五蓋便能播下如來的種子;

有眼、耳、鼻、舌、身、意等六種與外界接觸器官便能播下如來的種子;

有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神經觸覺)、意識(腦記憶和判別)、末那識(應辯思量)等七識存在便能播下如來的種子;

有邪語、邪見、邪思惟、邪業、邪命、邪精進、邪念、邪定等八種邪法便能播下如來的種子;

有過去愛我怨家、現在愛我怨家、未來愛我怨家、過去憎我善友、現在憎我善友、未來憎我善友、有人已侵惱我、有人現惱害我、有人當惱害我等九種煩惱存在便能播下如來的種子;

有殺生、偷盜、邪淫、妄語、惡口、兩舌,貪欲、嗔恚、愚痴、綺語等十種不善道便能播下如來的種子。

此外還有,六十二種外道的見解及眾生一切煩惱,皆是能夠播下如來的種子啊!」

維摩詰又問:「何以如此說呢?」

文殊師利答:「假若有人見證無為涅槃,而了生死入正位的話,則此人便不能重新發起佛覺心了。這就正如在高原陸地不能生長蓮花一樣,只有在卑濕的淤泥中,才會生出這種高雅的蓮花哩。同樣道理,見證無為涅槃而了生死入正位的話,終究不能再投生於世間佛法,因煩惱泥中才有眾生成就佛法啊!又好比把種子種植在空中,種子終歸無法生長,只有在污穢的糞土中,種子才能滋潤繁茂成長哩。同樣道理,契入無為了生死入正位的話,則不會投生於世間佛法;即使存有我執偏見如須彌山一樣大,也總還有可能萌發菩提道心衍生佛法哩!由此而知,一切煩惱皆是能夠播下如來的種子。就正如不潛下巨海,不能取得無價的寶珠;同樣道理,不投入煩惱大海,則不能獲得一切智慧寶藏啊!」

這時,大迦葉感嘆地說:「好啊!好啊!文殊師利這番法語,說得實在明快,確是如你所說,以塵勞煩惱為侶就是如來的種子,如今像我們這些聲聞弟子,已再不堪勝任發起無上正覺菩提道心了!就算連那些犯了五無間罪孽的眾生,猶還有可能萌發菩提道心衍生佛法,然而如今我們這些聲聞弟子,卻永遠不能發心啊!我們就有如是敗壞的樹根份子,對於那五欲的世間不能再有利益貢獻;像我們這些斷除諸煩惱結,得羅漢果位的聲聞弟子,對於在佛法上已不能再有增益,也永遠不能達到成佛的志願了!所以,文殊師利啊,凡夫雖在成佛道上會反反復復,有時進步有時倒退,但乃有成佛的機會,而聲聞則沒有機會。為什麼呢?凡夫得聞佛法,能發起無上正覺菩提道心,使不斷絕佛法僧三寶,可是聲聞弟子,雖然終身聽聞佛法,兼具備十種智力與四種臨眾無畏的信心等,但還是永遠不能達成發心成就無上佛道的意願哩!」

那時,普現色身菩薩也在這法會中,便向維摩詰問:「居士啊,非種為如來種,那麼你身邊的父母、妻妾、子女、親戚、家族、官紳、名流等到底又是誰呢?而奴婢、僮僕、象、馬、車乘等皆在那裏,是在佛道抑或非道呢?」

於是維摩詰便以偈回答說:

母親是菩薩以智慧法渡脫的對象,父親是菩薩以方便法渡脫的對象。

一切種種渡脫眾生的方法及導師,沒有一個不是由智渡和方便所生。

菩薩布施法喜以為妻妾善根迴向,對女兒的疼愛是自菩薩的慈悲心。

對兒子的照顧乃菩薩的誠實善心,菩薩所住房舍乃為示現畢竟空寂。

菩薩的弟子及周圍各種塵勞事務,皆會順隨彼等心意之所轉向而為。

三十七道品可作為菩薩的善知識,因道品是趨向解脫成正覺的基礎。

無量那麼多的諸度波羅蜜作等侶,恒以四攝方便法攝眾妓女無有餘。

菩薩經常以歌詠唱誦諸經為法言,亦是以這些法言作為娛樂的音樂。

菩薩以總持陀羅尼為記憶的園苑,以清淨無煩惱之無漏法作為樹木。

以七覺支六意樂十清淨作為花卉,從煩惱中解脫得十智慧作為果實。

在八種解脫的清淨浴池之中灌沐,禪定力如水般湛然的注滿於其中。

清淨浴池佈著七淨蓮花浮於水面,在此浴池灌沐的人都可無垢無惱。

入禪定得五通心如象馬馳騁四方,佛說大乘法以作為車乘載運眾生。

把妄想雜念調伏控御至一心不亂,暢遊於八條依循正確準則的道路。

具足三十二種相以莊嚴微妙容貌,眾相各有八十種隨形好裝飾姿儀。

常存慚愧心勤勉精進之上衣外服,以清淨深信之心作為髮上的花飾。

信戒聞捨慧慚愧七種珍寶是財富,教授佛法利他以能滋長增息功德。

如佛所教說的修行方法依照實行,便會迴到正法的方向得功德大利。

打坐安住於四禪以作為休息床座,從禪坐中入於寂然清淨養命長生。

菩薩廣學多聞便能增長智慧之光,作為外來之音促使自覺行佛所行。

在佛法的潤澤中得甘露法味之食,自利利他的解脫法味以作為瓊漿。

守戒淨心袪習氣以作為洗澡沐浴,戒品具足為塗香以示能捨惡習善。

以智慧劍摧毀消滅心中的煩惱賊,菩薩心不怯弱勇健力無人能踰越。

降伏煩惱魔五陰魔死魔天魔四魔,豎立起勝利的旗幡建設宏法道場。

雖知諸法本來是無有生起與消滅,示生住異滅彼此變遷故有生滅相。

這些法則現象都顯示在諸國土中,就如同太陽一樣沒有人看不見它。

供養十方三世恒河沙等諸佛世界,無量百千萬億那由他數量的如來。

佛觀照眾生及己身具有同一本性,是無有高下貴賤深淺的分別想法。

雖知十方三世無量無邊諸佛國土,與及諸眾生都有同一的體性皆空。

而且經常說法渡眾廣修淨佛國土,以慈悲智慧來教化世人利於群生。

十方世界有著各樣種類的諸眾生,各具有不同形態聲音及威德儀表。

但由於有了無懼無畏力量的菩薩,可於一時之間能盡現於十方世界。

以分辨真偽能力察覺知悉眾魔事,繼而開示導利眾生隨其所想而行。

施以出世間的善巧權宜方便智慧,隨時隨意皆能現種種身教化眾生。

菩薩或為眾生示現老苦病苦死苦,成就各種群體眾生超越生死輪迴。

了知當前所受的一切本質如幻化,一經通達便無有障礙不明白的事。

或示現壞劫之末天下為大火燒盡,梵天與大地皆化為灰燼洞然無存。

由於眾生不了解執有為恆常之想,透過生滅的觀照令眾生認知無常。

有著無量無邊無數億的芸芸眾生,悉數俱到來集會恭敬地懇請菩薩。

場面盛極一時的到臨菩薩其居舍,菩薩化導勸令眾生誠心趨向佛道。

讀誦經書典籍口念禁咒施展法術,手工精良設計巧妙百家技藝高超。

全部盡情呈現盡量實行這些事情,以饒益攝受一切眾生普濟諸群生。

雖然世間有著千差萬別的眾道法,但全悉轉歸於佛道之中出家修行。

因以佛法的正知正見能解人疑惑,而使眾生不墮外道法的邪見之中。

菩薩有時或會化身作為日月諸天,或示現為欲界色界無色界各梵王。

有時或會把自已化作為大地流水,又或把自已化作為無定向的風火。

於災劫之中會有疾病瘟疫的出現,菩薩便會化身示現作為各種藥草。

若有眾生能服用了這些藥草的話,則可以疾病痊癒各種瘟毒亦消除。

於災劫之中會出現天旱發生饑饉,菩薩便會化身示現作為飲食充飢。

先行搶救那些生命垂危的饑渴者,但更卻重要的是以佛法安慰他人。

於災劫之中會發生戰禍刀兵遂起,菩薩會為救眾生而生起慈悲之心。

深入險境化導那個地方的諸眾生,令那裡的眾生安住於無怨諍之地。

假若發展到有大規模的互戰對陣,乃建立造成之局勢以有均等實力。

然後菩薩顯現社會威望職務權勢,以調停降伏雙方和諧共處保平安。

三千大千世界十方一切國土之中,那處有著痛苦殘酷如地獄的地方。

菩薩都會立刻輒往到於那地方去,勉力救濟扶助那處眾生脫離苦惱。

三千大千世界十方一切國土之中,那處有著互相噉食的畜生相地方。

菩薩皆會現身出生在於那地方去,為之那個地方廣作事業謀求利益。

還會顯示雖享受於在家五欲之樂,亦也可以心境生起現行禪定之樂。

從而令瞋恚魔心生憒亂煩躁不安,於是魔君的惡行便不能得逞其便。

能在火中生長的蓮花生命力才強,這真是可謂世間極度非常的希有。

在五欲過患的塵世而能行禪入定,希奇罕有的程度也亦相等若如是。

菩薩有時或會現身化作淫女名份,以美色進行引誘那些好色的人士。

利用這方便先以色欲鉤牽上關係,然後使令受到感化接引步入佛智。

菩薩或會化身作為國邑中的主君,或作為買賣從商的生意人去化導。

亦會化身作為做官的國師及大臣,以求達致能夠庇祐和利益到眾生。

假若有地方聚集大量貧窮的人群,就會現身化作富豪擁有無盡寶藏。

因施賑濟貧而趁勢加以勸說引導,令貧苦大眾得機緣萌發菩提道心。

遇到一些我執深重心生憍慢的人,便為此現身化作有大勢力的人士。

消除調伏他們各種貢高我慢偏見,使令他們能轉向安住於無上佛道。

其有容易受到傷害產生恐懼感者,菩薩便會走上前去繼而慰問安撫。

先行施以他大膽無畏無懼的勇氣,然後使令受到感化萌發菩提道心。

或會現身化作已得清淨脫離淫欲,為自由無礙名符其實的五通仙人。

可隨心所欲的開示化導各種眾生,使令他們轉向安住持戒忍辱行慈。

假若遇見一些有須要供服侍的人,便會現身化作為做侍候人的僮僕。

既懂得取悅主人亦可聽從其心意,乃進而可令那些人發以菩提道心。

菩薩都是順隨彼心意之所須而為,以引導眾生得志趣入於成佛之道。

設以種種善巧婉轉權宜方便之力,並皆竭盡所能地去給與充裕滿足。

如是的方便道里法門有無量之多,所行善法廣博無有極限無有端涯。

高深莫測的智慧如大海無邊無際,菩薩以這些方式度脫的眾生無數。

假令即使匯集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於數不能盡百千萬億劫的長時間。

心生歡喜而讚歎其所成就的功德,猶恐尚且不可以能夠詳盡地廣說。

世間有誰個聽聞如是這樣的佛法,不拋迷執覺悟過來萌發菩提道心。

則除非是那些愚不可及的不肖人,和癡笨迂腐冥頑不靈沒有智慧者。

張貼在 未分類 | 發表留言

白話解讀《維摩詰所說經》九

入不二法門品第九

這時,維摩詰對眾菩薩說:「諸位仁者,甚麼是菩薩所應悟入的不二法門呢?請隨各位的見解暢說一下吧。」

法會中有位叫法自在菩薩便發言說:「各位仁者,生與滅分別互相對照為二,但諸法本來無生,故今亦不會有滅,認識此道理即得無生法忍,這是為菩薩所應悟入的不二法門。」 

德守菩薩說:「有『我我所』、無『我我所』,分別互相對照為二。因為『有我』之故,便有『我所』的愛取;若無『有我』,則無『我所』的愛取。無『我』、無『我所』是為菩薩所應悟入的不二法門。」

不眴菩薩說:「受法與不受法分別互相對照為二,若不受法所拘,則不可有得法,是以不可有心得之法,故無(特定某些)法可取持、無(特定某些)法可捨棄、無(特定某些)法可作願、無(特定某些)法可實行,這是為菩薩所應悟入的不二法門。」

德頂菩薩說:「煩惱染垢與解脫清淨分別互相對照為二,知見煩惱染垢的實性空相,則明白沒有所謂解脫清淨相可尋求,只是隨順於緣起滅相而具垢、淨之別罷了,這是為菩薩所應悟入的不二法門。」

善宿菩薩說:「迷的相是動,覺的相是念,分別互相對照為二。心不動則無念,無念心即不作分別。「息」念是覺,「動」念又何嘗不是覺呢?息、動之相,只是虛妄相中之妄計分別而已。通達這一點,便是菩薩所應悟入的不二法門。」

善眼菩薩說:「事物有一相與沒有一相,分別互相對照為二。假若覺知一相即是無相,相本無二,亦不要取著於『無相』這回事,則便能証入平等之法了,這是為菩薩所應悟入的不二法門。」

妙臂菩薩說:「菩薩心以捨己為人,聲聞心以獨善其身,分別互相對照為二。但若覺觀心無相性空之理,知事物本質是如幻化無實的話,則便沒有菩薩心、聲聞心的分別了,這是為菩薩所應悟入的不二法門。」

弗沙菩薩說:「善與不善分別互相對照為二,若不生起善或不善的分別心,即可得入無相廣大的空際,而通達這一點的話,便是菩薩所應悟入的不二法門。」

師子菩薩說:「罪業與福報分別互相對照為二,假若了達罪性是空無,福性也是空無,則罪業與福報便沒有差異分別了。以金剛慧的破相之智來了解、決定罪福的實相,能無受縛或解脫的話,便是菩薩所應悟入的不二法門。」

師子意菩薩說:「有垢、煩惱、未淨為有漏,無垢、淸淨、已淨為無漏,分別互相對照為二。若得悟諸法平等的道理,則便不起『漏』與『不漏』的分別想法。不會執著於『相』,亦不會安住於『無相』,這是為菩薩所應悟入的不二法門。」

淨解菩薩說:「有所得、有愛取、有起滅變化、是無常的、具有因緣造作之法名有為法,無所得,不取相、離生滅變化、絕對常住、非由因緣造作之法名無為法,分別互相對照為二。若能脫離一切算數計較,則便能心地解脫,如虛空的自在,可以清淨智慧而空無所礙的話,便是菩薩所應悟入的不二法門。」

那羅延菩薩說:「心隨境轉、執取六塵、住煩惱中為世間法,不受外境污染、不隨欲望流轉、不與煩惱相應為出世間法,分別互相對照為二。觀世間的一切法都是緣起性空,即是與出世間法的本質無異,基於其中法性不變之義,便知二者沒有差錯出入,沒有失當散溢,這是為菩薩所應悟入的不二法門。」

善意菩薩說:「生死流轉的此岸世界與涅磐解脫的彼岸世界,分別互相對照為二。假若能證見生死的本性空寂,則也就沒有生或死可言、亦沒有生死流轉的束縛、沒有涅磐還滅的解脫。如其本然,不生不滅,能這樣理解的話,便是菩薩所應悟入的不二法門。」

現見菩薩說:「『無相』為盡,『無不相』為不盡,分別互相對照為二。可是法若到了究竟,便盡亦等若不盡的無分別相,不著相則皆是無盡相。明白無盡相即是空『無相』,空『無相』則沒有盡與不盡的相了。能這樣了入的話,便是菩薩所應悟入的不二法門。」

普守菩薩說:「有我、無我分別互相對照為二。『我』這個主體尚且空不可得,那『無我』何以可得著呢?知見『我』實性空相的話,便不會再生有我與無我的分別了。這是為菩薩所應悟入的不二法門。」

電天菩薩說:「無痴、了知是『明』,智障、癡迷是『無明』,分別互相對照為二。然而從本質來說,『無明』實性即是『明』,『明』空不可得亦不可取。『明』與『無明』脫離一切算數比較,於其中不予分別,能平等無二的話,便是菩薩所應悟入的不二法門。」

喜見菩薩說:「心有染即色,心無染即色空,分別互相對照為二。色不可得故即是空,無須色滅了才是空,因為色的性質本身就是空了。受想行識,亦復如色,乃顛倒識、空分別為二。但識即是空,無須識滅了才是空,因為識的性質本身也就是空哩!能於其中不予分別而且通達的話,便是菩薩所應悟入的不二法門。」

明相菩薩說:「地水火風四大的種異(特性變化),與空大的種異(特性變化),分別互相對照為二。然而,四大種的當體均為性空,即是如空大的種性一樣。四大種無論在產生前際、消滅後際、或是生滅之際,也都是空性。如果能這樣觀三際皆無分別,真正瞭解各大種性的話,便是菩薩所應悟入的不二法門。」

妙意菩薩說:「眼之對境為色塵,眼、色分別互相對照為二。假若覺知眼本體性空,則觀於所取的色境,是不會起貪、恚、癡念的,這念心便稱之為寂滅。如同眼識(眼對色)的道理,耳之對境為聲塵,鼻之對境為香塵,舌之對境為味塵,身之對境為觸塵,意之對境為法塵,分別互相對照為二。假若覺知種種分別意識的法性皆空,則不會起貪、恚、癡的念頭,這便稱之為寂滅,並且安住其中,這是為菩薩所應悟入的不二法門。」

無盡意菩薩說:「布施眾生得一切智,得一切智迴向眾生,分別互相對照為二。然從本質來說,布施實性即是迴向一切智無異。而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亦如布施一樣,各各與迴向一切智分別互相對照為二,且六度智慧性空的本質也即是迴向一切智無異,能於六度其中,悟入一種空相的話,便是菩薩所應悟入的不二法門。」

深慧菩薩說:「不作執是空解脫、不作相是無相解脫、不作願是無作解脫,分別互相對照為二。然而從觀體性皆空來說,空即是無相,無相即是無作,是完全沒有差別的。若知道空、無相、無作都是本質空性的道理,即無心、意、識的分別取著,猶如虛空。能於任何一種解脫門得悟空,也即是得三種解脫門了,這是為菩薩所應悟入的不二法門。」

寂根菩薩說:「佛陀、佛法、僧眾,分別互相對照為二。然而從本質來說,佛即是法、法即是眾,這三寶體性皆空,並無分別為二之相,三者等同虛空無異。世間一切諸法亦是一樣,能依隨此道理行事的話,便是菩薩所應悟入的不二法門。」

心無礙菩薩說:「身現、身滅分別互相對照為二。然從本體性空而言,身現即是身滅。為什麼呢? 因相見身,見身無實,實相者,豈有相哉!不起執著於身現之相,也不執著於寂滅身相,則身現與身滅也沒有差異及分別,且對於其中現滅變化也不驚不懼了,這是為菩薩所應悟入的不二法門。」

上善菩薩說:「身、口、意業分別互相對照為二。這三善業皆性空無作無相,故身無作相即口無作相,口無作相即意無作相。明白這三業皆空無作相,也即世間一切法亦是空無作相,能這樣依隨無願無作的道理智慧的話,便是菩薩所應悟入的不二法門。」

福田菩薩說:「由身口意造作的福行、罪行和不動行,分別互相對照為二。然而從本質來說,這三行實性即是空。空就沒有福行、罪行、不動行的分別了。對於此三行空性了達,而且不起執著分別的話,便是菩薩所應悟入的不二法門。」

華嚴菩薩說:「從念有我、起分別二,互相對照為二。然而,知見『我』實性空相的話,就不會生起分別為二的想法。若能不執住分別為二的想法,則便沒有分別識,也就無所識別的了,這是為菩薩所應悟入的不二法門。」

德藏菩薩說:「有所得、有著相分別互相對照為二。但若並沒有「我有所得」的念頭,即空沒有取捨的分別了。這空沒有取捨的念頭,便是菩薩所應悟入的不二法門。」

月上菩薩說:「闇與明分別互相對照為二。然而,若覺知明闇實性俱空,無闇亦無明,則不會有明闇分別為二的想法。為什麼呢?因若以空、無相、無作相應心入於滅受想定時,則一切皆無實無妄,無闇無明了。世間—切法相亦復如明闇同一道理,能於其中不予分別,保持入滅受想定的平等態度的話,便是菩薩所應悟入的不二法門。」

寶印手菩薩說:「樂住涅槃、不樂住世間,分別互相對照為二。假若覺知生死實性是空,便會不樂涅槃亦不厭世間,則也沒有分別為二的想法了。為什麼呢?因有了生死的束縛,則才要有解脫生死;若根本無有生死的束縛,那何來有甚麼需求解脫的呢?無所束縛亦無所解脫,則也沒有樂涅槃或厭世間的分別,這是為菩薩所應悟入的不二法門。」

珠頂王菩薩說:「正道與邪道分別互相對照為二。然而,住正道者乃無有所住,住無所住,亦不以住於正道為正住的。是則不會生起分別是正是邪的想法,脫離此所謂正邪二者的分別相,便是菩薩所應悟入的不二法門。」

樂實菩薩說:「真實與不真實分別互相對照為二。然而,開悟見實的聖者,尚且不可能見實有,何況在虛妄非實中,又怎麼能見實有啊。為什麼呢?因實相並非肉眼所能得見,而是要以慧眼乃才能見,且是無有所見,無所不見的,這是為菩薩所應悟入的不二法門。」

這些菩薩各各解說完了之後,便問文殊師利:「你認為甚麼是菩薩所應悟入的不二法門呢?」

文殊師利說:「以我的意見,由於一切色法皆空,是無語言能說得出來,無文字能圖示識別出來,是離開各種問答解釋的,這是為菩薩所應悟入的不二法門。」

說罷,文殊師利反問維摩詰:「我們都各自說出了己見,那麼仁者,你又認為甚麼是菩薩所應悟入的不二法門呢?」

這時,維摩詰卻竟默然無言。文殊師利隨即讚歎:「善哉,善哉。此乃至極圓融的空義,是無法可有文字語言銓釋的,這是為菩薩真正所應悟入的不二法門哩!」

就在論說這入不二法門品的時候,在於這群大眾當中,有五千位菩薩皆悟入不二法門,得證了無生法忍。

張貼在 未分類 | 發表留言

白話解讀《維摩詰所說經》十

香積佛品第十

於是時,舍利弗心中想著:快將中午時分了,到時這諸眾菩薩會吃些甚麼呢?

即時維摩詰便知他的心意,繼而就對舍利弗說:「如來教說過八解脫,仁者你應信受奉行啊。豈能有雜念欲想饗食而不專心聞法呢?若想吃東西的話,且稍待片刻,當會讓你吃到從未嚐過的美食哩。」

說罷,維摩詰隨即進入三昧禪定,以神通力展示給眾人看到,遠在世界的上方部份有超過四十二恒河沙數的佛國土,其中有名眾香的國土,佛號稱為香積,截止至今,那國土的香氣,比較於十方各佛土世界,無論天上人間的香味也要優勝。香積佛的國土中沒有聲聞、緣覺界,有的都是清淨的菩薩大眾。佛為他們說法,菩薩界則一切皆以香代替,不論衣、食、住、行都是用香造的。香積國菩薩以香為養料,香氣四溢流遍十方無量世界。

那時,香積佛與諸眾菩薩方才共坐食法,在場有多位名號同稱香嚴的天子,他們皆在食法中發了佛覺心,正要供養香積佛及諸眾菩薩,這些情景全都給維摩詰室內的大眾清楚看見了。

這時,維摩詰問會中的眾菩薩:「諸位仁者,誰個願意到香積佛處帶些飯回來呢?」可是,有礙於文殊師利的威德神力,眾人皆默不作聲,沒有回應。

維摩詰便說:「怎麼這算是有能之士嗎?無疑有點可恥了。」

文殊師利說:「如來不是說過『勿輕未學』嗎?」

於是維摩詰不必離開座位,便在會眾面前幻化出一位化身菩薩。化身菩薩相好莊嚴,光明耀目,威德神態遠勝蓋過會中的大眾。維摩詰繼而對化身菩薩說:「你前往上方世界,度過四十二恒河沙數的佛國土,其中有名眾香的國土,佛號稱為香積的如來,他正與眾菩薩坐在一起食法。你到那裏去按我的話說:『維摩詰稽首向世尊足下行禮,並致以無量敬意問候世尊起居安好。是否少病少惱,氣力安然無恙呢?期願世尊將食法所剩餘的飯,施與娑婆世界作為佛事,令樂於小乘法者得入宣弘大乘佛道,亦使香積如來的名聲普世聽聞哩!』」

即時化身菩薩在於眾人面前,升往空中前去上方世界。所有人皆看見他去到眾香國界,然後向佛頂足行禮,又聽聞他說:「維摩詰稽首向世尊足下行禮,並致以無量敬意問候世尊起居安好。是否少病少惱,氣力安然無恙呢?期願世尊將食法所剩餘的飯,施與娑婆世界作為佛事,令樂於小乘法者得入宣弘大乘佛道,亦使香積如來的名聲普世聽聞。」

眾香國的菩薩見到化身菩薩前來,都讚歎前所未有。紛紛提出疑問:這位高人是從那裏來的呢?娑婆世界究竟在那裏?甚麼是樂於小乘法者?被菩薩這麼問著,香積佛便告訴他們說:「遠在世界的下方部份有超過四十二恒河沙數的佛國土,其中有名娑婆的世界,佛號稱為釋迦牟尼。截止至今,釋迦牟尼佛仍為於五濁惡世中,喜樂小乘法的眾生,敷說演繹菩薩道的教法。那裏有一位菩薩,名叫維摩詰,他已安定住於不可思議解脫的境界中,因為要向釋迦牟尼佛的諸眾菩薩說法,故他遣派化身菩薩前來,稱頌表揚我的名聲,並讚美這香積國土,以令那些菩薩增加功德受益。」香積國的菩薩說:「那麼維摩詰的本領怎樣?能幻化出這樣的化身,一定有無所畏的威德神力,才可這麼樣啊!」香積佛說:「維摩詰的本領甚大。十方一切佛國土,他皆可遣派化身前往,並在那裏施行佛事以饒益眾生哩!」

於是香積佛乃以眾香鉢盛滿香飯,贈與化身菩薩。這時那國土的九百萬菩薩齊聲同說:「我欲想到娑婆世界去供養釋迦牟尼佛,並想會見維摩詰和那裏的菩薩啊!」香積佛說:「可前往的,但要收斂你們的身香,以免令那裏的眾生惹起迷惑貪著心。又應改變你們的身形,勿使那國土追求成為菩薩的人,感到自卑羞恥。同時你們亦不能對他們懷有輕賤而作嫌惡的想法。為什麼呢? 十方所有國土,畢竟皆如虛空啊。再者,很多佛陀都會為想化導那些樂於小乘法的眾生,而不盡展現他佛土的清淨哩。」

於是,化身菩薩得受滿鉢香飯,乃與共那九百萬菩薩,一同承蒙香積佛的威能和維摩詰的神力,於眾香國土忽然消失,在一瞬之間便來到了維摩詰室中。那時,維摩詰隨即再變出多九百萬的師子座,但室中仍嚴如之前一樣。待諸眾菩薩全都上坐之後,化身菩薩就將滿鉢香飯交與維摩詰,那飯香即時瀰漫整個毗耶離大城,乃至遍及三千大千世界。這時候,毗耶離城中的婆羅門、在家居士等,當聞到這些香氣,頓然身心舒暢,讚歎是前所未有的香味。

而城中的首富月蓋,更帶著八萬四千人,來到維摩詰住處,看見維摩詰室中,竟然有如此眾多的菩薩和師子寶座,既高廣又莊嚴,令月蓋等人看得皆大歡喜。他們紛紛上前向眾菩薩及佛弟子們禮敬,然後站到一旁。此外,各處的土地神、虛空神和欲界色界的諸眾天神,也因聞了這香氣,亦皆來到維摩詰住處。

這時,維摩詰便對舍利弗等諸眾聲聞弟子說:「仁者,請食用這如來甘露的美味香飯吧。此乃以大悲心所熏和合,故莫懷以為份量有限的意念來進食,否則不能消化吸收的。」可是,有異想的聲聞心卻在念:「這麼少的飯,怎麼足夠目前這麼多的人食呢?」

化身菩薩說:「不要以聲聞乘的功德智慧,去衡量如來無量的福德智慧啊!須知即使四大海洋也有可能枯竭,但這鉢香飯則絕不會食盡的呀。縱使世間所有人來進食,食量如須彌山那麼大,長時間食至一劫之久,亦不會食盡哩。為什麼呢? 因這鉢香飯蘊含香積佛無盡的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等五分法身,這五種功德具足就能成佛了,所以這鉢香飯是可以食餘而不可以食盡的哩!」

果然,這缽香飯讓會中眾人飽食之後,還是吃不完的。其中有很多菩薩、聲聞和天人,食過此香飯都覺身安快樂,感到有如是在充滿一切喜樂莊嚴佛土的菩薩哩!同時他們全身的毛孔皆溢出奇妙的香氣,就好像是眾香國的樹木香味一樣。

這時,維摩詰問眾香國菩薩:「香積如來是怎樣為你們說法的呢?」

眾香國菩薩回答:「我佛國土的如來是不以文字說法的,只以眾香熏習諸天,令天人守持戒律。而菩薩則會各自各坐於香樹下,聞著樹木所散發的妙香,即能獲一切功德、法藏、三昧,得這三昧香法的話,則菩薩所應有的功德便完全俱備了!

然後眾香國菩薩問維摩詰:「現今釋迦牟尼佛又是怎樣說法的呢?」

維摩詰說:「這國土的眾生很頑固,難以教化,故佛為眾生說法便要以措詞強硬的言語來調教折伏了。佛宣言地獄、餓鬼、畜生是三苦難惡道,是愚人生死流轉出生之處;宣言這身體的行為會造成業和業報、這嘴巴的言行會造成業和業報、這內心的意念會造成業和業報;宣言殺生會造成業和業報、不與取偷盜會造成業和業報、邪淫會造成業和業報、妄語說謊會造成業和業報、兩舌是非會造成業和業報、惡口罵人會造成業和業報、廢話無義語會造成業和業報、貪心嫉妒會造成業和業報、瞋恨惱怒會造成業和業報、散播邪見歪理會造成業和業報、慳吝不捨會造成業和業報、毀戒犯禁會造成業和業報、瞋恚發火會造成業和業報、懈怠懶惰會造成業和業報、亂意散心會造成業和業報、愚癡無知會造成業和業報;宣言什麼是結戒、持戒、犯戒;什麼是應作、不應作;什麼是障礙佛道修行、什麼不是障礙;什麼是會得罪業、什麼是會離罪業;什麼是清淨、什麼是染垢;什麼是有漏法、什麼是無漏法;什麼是邪行外道、什麼是正行正道;什麼是有為法、什麼是無為法;什麼是世間法、什麼是涅磐法等等。這裡的眾生都是些難以教化的人,心散亂如猨猴,故要以各種不同的教法去調制駕御他們的心。正如野象烈馬,儱悷剛強不受調伏,若不施加各種鞭策乃至痛楚徹骨,牠們然後才會調伏受教哩。像這樣頑固剛強,難以教化的眾生,故要以一切苦心悲切的宣言,乃才可服從接受戒律啊!」 

眾香國菩薩聽聞維摩詰這樣說,皆讚歎:「真是前所未有的偉大啊!世尊釋迦牟尼佛,隱藏他自在無量的佛力,而以此土眾生所樂於接受的方法來濟度教化。那麼說,願意投生此土的菩薩,亦一定是懷有無量的大悲心,謙恭且任勞任怨的了。」

維摩詰答:「誠如你們所說,此土菩薩對於救度這些眾生,的確要懷有堅固無比的大悲心。然而,他們一生饒益此土眾生的功德,卻遠多於在其他佛土歷百千劫的修行。為什麼呢?因菩薩欲化度此娑婆世界的眾生,當有十種善法要奉行,這是其他清淨佛土所沒有的。哪十種善法呢?(1)以布施克服貧窮(2)以清淨戒律克服毀壞禁犯戒(3)以忍辱克服嗔怒(4)以不斷努力克服懈怠(5)以禪定克服胡思亂想(6)以智慧克服愚癡(7)為度八種難有佛緣的眾生而說克服難的方法(8)以大乘佛法度化滿足於小乘法的學者(9)教化各種行善的根本法,以濟度沒有功德的眾生(10)經常以布施、愛語、利行、同事等四攝法來幫助眾生成就佛道,此即是為十善法了。」

眾香國菩薩們又問:「那麼,菩薩要實行哪些法門,才能於此娑婆世界渡生去除瘡疣苦惱,使眾生生活於淨土中呢?」

維摩詰說:「菩薩要實行八種法門,才能於此娑婆世界渡生去除瘡疣苦惱,使眾生生活於淨土之中。哪八種法門呢?(1) 要饒益眾生而不望回報(2) 要為眾生承受一切苦惱,並將所積功德迴向(3) 要平等看待任何眾生,自己保持謙下(4) 要對待其他菩薩就像尊敬佛一樣(5)
要對從未聽聞的經典,聽後不產生疑惑(6) 不要與聲聞乘的人互相衝突(7) 不要嫉妒別人得到好的供養,不要炫耀自己所得的功德利益,要調伏自己保持平常心態(8) 要經常反省自己的過失,別責備是他人的不足,只一心一意地從事所有行善功德,此即是為要實行的八種法門了。」

就在維摩詰和文殊師利於大眾中這樣論說佛法的時候,已有成千上百的天人,皆發心求無上正等正覺,十千名菩薩得了無生法忍。

張貼在 未分類 | 發表留言

白話解讀《維摩詰所說經》十一

菩薩行品第十一

這時,佛在毗耶離城的庵羅樹園中說法,突然樹園的面積慢慢擴張變大,在會場的所有群眾,皆籠罩在金色的光芒中。

阿難很奇怪,就問佛陀:「世尊,這些現象是因應什麼緣故的呢?這裡突然嚴重變大,會場的所有群眾,皆籠罩在金色的光芒之中啊!」

佛告訴阿難說:「維摩詰、文殊師利正與恭敬圍繞他們的群眾,意欲出發前來這裡,故而顯示這樣的現象相應哩!」

這時候,維摩詰對文殊師利說:「我們一起去謁見世尊吧,好讓菩薩們可作禮佛供養。」

文殊師利說:「好的,走吧!這正是合適的時候哩。」

於是維摩詰隨即施以神通力,將所有會眾和獅子寶座,全部放於他的右掌,然後前往佛的所在處。到達了便把會眾放到地上,大家在佛足前稽首敬禮,再合掌右繞七帀,乃退立一旁。隨後,所有其他菩薩,全部也即刻起身離座,在佛足前稽首敬禮,同樣繞七帀,然後退立一旁。佛的各大弟子、大梵天王、帝釋天等,亦紛紛起身離座,在佛足前稽首敬禮,全部退立一旁。於是,世尊依慣常儀禮向諸眾菩薩逐一慰問,並叫他們回到自已的座位,即皆準備受教。

待大家都安坐好,佛就對舍利弗說:「你見識過維摩詰大士的自在神力了嗎?」

舍利弗回答:「我見識到了,世尊。」

佛說:「那你覺得怎樣?」

舍利弗回答:「世尊,我見他所施的為不可思議的神通力哩,真是意想不到,高深莫測啊!」

這時,阿難又對佛說:「世尊,這裡有一股香氣,是往昔從未有過的,究竟這香氣是從那裡來的呢?」

佛告訴阿難說:「這香氣是從眾香國菩薩們的毛孔散發出來呀。」

於是時,舍利弗亦對阿難說:「我們的毛孔也有這香氣散發出來哩。」

阿難問:「我們的香氣是怎樣得來的呢?」

舍利弗說:「是維摩詰大士從眾香國向香積佛所取的剩飯,於室中進食過的,全身所有毛孔皆有這香氣散發出來的。」

阿難問維摩詰:「我們的香氣會維持多久呢?」

維摩詰說:「直至香飯消化完為止。」

阿難說:「那麼香飯要多久才會完全消化呢?」

維摩詰說:「這香飯的力量基本上維持七日,之後便會消化完了。不過,阿難,如果尚未入於阿羅漢正位的聲聞學者吃了這香飯,則會在他們入阿羅漢正位之時才會消化掉;如果已入正位的阿羅漢吃了這香飯,則會在他們得解脫之時才會消化掉;如果尚未發心求大乘佛法的人吃了這香飯,則會在他們發佛覺心之時才會消化掉;如果已發佛覺心的人吃了這香飯,則會在他們得無生法忍之時才會消化掉;如果已得無生法忍的人吃了這香飯,則會在他們成一生候補佛之時才會消化掉哩。譬如上味良藥一樣,服食了的話,便會把體內全部有害物清除乃才消失效力;這香飯亦如是,要待進食者的所有煩惱清除,才會消化掉的。」

阿難對佛說:「真是前所未有呀,世尊。這香飯竟而可作成就佛事啊!」

佛說:「的確是,的確是!阿難,有些佛土或以如來光明而作成就佛事,有些或以菩薩眾而作成就佛事,有些或以佛所幻化的人而作成就佛事,有些或以菩提樹而作成就佛事,有些或以佛的衣服、臥具而作成就佛事,有些或以飯食而作成就佛事,有些或以園林、瓊台觀而作成就佛事,有些或以如來三十二相、八十種隨形好而作成就佛事,有些或以佛應身而作成就佛事,有些或以虛空無相而作成就佛事,眾生應以這些作為因緣來守持戒律行為;又有會以夢境、幻象、影子、聲響、鏡中像、水中月、熱時焰等比喻而作成就佛事;又有會以音聲、語言、文字而作成就佛事;又有些或以清淨佛土、寂靜無聲、無說無示、無意無識、無作無為等形式而作成就佛事。阿難,的確是這樣啊!諸佛所有的威儀舉止、行為表現,無非都是為了成就佛事。阿難,所存在的天魔、死魔、欲魔、煩惱魔及八萬四千種不同的煩惱之門,而致紛擾磨折眾生,這些也是諸佛藉此而作成就佛事的,這種做法稱之為入一切諸佛法門。菩薩實行此法門,若見證了些清淨佛土的成果,不要因此而沾沾自喜、不要貪著、不要高傲;若見證了些不清淨佛土的污穢,不要因此而耿耿於懷、不要氣餒、不要放棄,只須對於諸佛的做法抱持清淨心、歡喜心、恭敬心,讚歎此乃未曾有的做法、理解此乃諸佛如來功德平等的做法、明白此乃為教化眾生而顯現垢淨不同佛土的做法。阿難啊!你且看看,各別的佛國土有若干不同的大地,而虛空卻無若干分別的呀。以這同等方式來看,各別佛的色身雖有若干不同,然而他們無礙的智慧卻無若干分別哩!阿難啊,諸佛種種的色身、威相、種性、持戒、禪定、智慧、解脫、解脫知見、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法、大慈大悲、威儀行止,住世壽命、說法教化、成就眾生、淨佛國土等等,雖具有若干不同的佛法表現,然而實質全部也是同一樣平等的,故此佛陀亦稱正遍知、亦稱如來、亦稱正等正覺哩!阿難啊,假若我詳盡說明這三個名稱的廣泛意義,即使你以一劫壽命之久,恐怕也不能完全理解。正如使三千大千世界的所有眾生,都像你阿難一樣多聞第一,兼且俱得憶念總持,以這麼多的人等之一劫壽命時間去理解,亦不能完全領受啊。阿難,的確是這樣哩,諸佛至高無上的平等覺悟,是沒有邊際和極限的,智慧和辯才是不可思議的啊!」

阿難對佛說:「從今以後,我不敢再自稱是多聞第一了。」

佛告訴阿難說:「勿生起退轉的心意,為什麼呢?因為我是說你在聲聞眾中多聞第一,而非在菩薩大眾中。暫且停止退轉的心意,阿難!有智者(羅漢)的神通有一定的限度,不應與諸菩薩的神通相比啊。因任何大海深淵尚可測量,唯菩薩的禪定智慧,總持陀羅尼和無礙辯才等一切功德,卻是不可量度的。阿難,你等羅漢暫捨擱置模仿菩薩所作的行止吧,想學眼前這位維摩詰,能在很短的時間內展現出不可思議的神通力,就算一切聲聞和緣覺,費了百千劫的時間,盡力地去學習神通變化也無法完成的呀!」

在這時候,眾香國來的所有菩薩,皆合掌恭敬對佛說:「世尊,我們剛到娑婆世界,乍見此土曾生出輕慢的卑劣想法,現在倒有些後悔自責,已捨棄原先錯誤的心態了。為什麼呢?因為我們已了解諸佛種種的善巧方便,真是不可思議,為了度化眾生,故而隨眾生的機緣應化,示現不同的佛國土。儘管如此,世尊!祈願您能賜教我們一些妙法,好讓我們返回眾香國以後,能時時感念此土如來吧。」

佛便對眾香國菩薩們說:「有兩種法門,叫有盡解脫法門及無盡解脫法門,是你們應當好好學習的。什麼叫做有盡?指的就是有為法;什麼叫做無盡?指的就是無為法。如果是一位大乘菩薩,則既不廢除有為法,也不住執無為法。什麼叫做不盡有為呢?就是不背離大慈,不捨棄大悲,深發大願追求一切智慧的決心,要堅持不容有片刻遺忘。教誨化導眾生,要永無厭倦的情緒;經常念記實行佈施、愛語、利行、同事等四種攝受眾生的方法;要為護持佛教正法,不惜捐軀捨命;努力修持種下諸善法之根本,要沒有疲厭的感覺。志願堅固常安住一切功德法中,以善巧方便作願迴向眾生;求學佛法要持續不懈,為眾說法要毫無吝惜;殷勤不倦地供養諸佛,故意落入生死輪迴而無所畏懼;對於世間的榮辱,淡然無憂傷喜樂;不要輕視未學佛的人,對學佛的人則要尊敬如佛;對陷於煩惱中的人,要令他引發正確的觀念;對於能出家遠離樂,不要自以為高貴;不要貪著一己禪定之樂,應為他人慶幸離苦之樂;貪著在各種禪定之樂,那麼跟下地獄是沒有太大的差別;於生死輪迴過程中,應當作是一次遊園觀賞的人生歷程;遇見有前來求法的人,應視為良師益友看待;應當捨離一切心所取著,住於一切智悉無所得之想;遇見有毀禁犯戒的人,要生起救度幫助他的想法;應以六度波羅蜜視為法身父母,以三十七道品視為幫助修行的眷屬來想;發起行動修持善法之根本,是無止境限量的;當以種種淨土行作為使佛國莊嚴粉飾之事,這即是圓滿自己將來成佛之土;行無限法施,當會具足德相莊嚴;雖悉除一切惡業,清淨了身、口、意,但為度眾生,仍流轉生死於無數劫,是要慈意而有的勇氣;聞佛壽命長遠,乃能一念信解,所得功德無有限量,並要立志追求永無倦意;要藉著智慧這把利劍,以擊破各種煩惱賊;要出征五陰、十八界、十二入,是為欲荷負眾生永使他們獲得解脫的責任;當要以強大勇猛的精進力,來摧伏挫敗諸煩惱魔軍;要常求於無妄念,進入實相智慧的境界;要實行少欲知足而不捨離對世間的關懷;要既不破壞菩薩的威儀,而又能隨順風俗;要實行少欲知足而不捨離對世間的關懷;要既不破壞菩薩的威儀,而又能隨順風俗;要起用神通方便智慧來攝引化導眾生;得強憶念入一切法總持智門,要所聞終不忘失;要善於識別眾生諸根認知機能的利鈍,隨其所應而為說法以斷除眾生的疑慮;要以樂說無窮的辯才,通達無礙地演說佛法;勤修淨行十善道,當得受生為天人的福報;修行慈悲喜捨四無量心,開闢通往梵天的道路;勸請世尊說法度眾生,隨之心生喜悅讚嘆稱善;得聞如來法音清淨聲,身口意善業悉當增長;欲得一切諸佛威儀舉止,當應深入勤修善法功德,所作行止便會轉勝改善;要以大乘教義闡揚佛法,成為實行菩薩道的僧侶;要攝持身心謹慎無放逸,才不漏失所有眾善功德,實行我這麼樣的說法,就叫做菩薩不盡有為了。」

「又,什麼叫做菩薩不住無為呢?就是雖修學了知空,卻不可以取空為證;

雖修學了知無相、無作,卻不可以取無相、無作為證;

雖修學了知無起, 卻不可以取無起為證;

雖觀知諸行是無常,卻不厭無常而常植善本;

雖觀知在世間是苦,卻不厭惡而流轉於生死;

雖觀知諸法是無我,卻不厭倦而在教誨眾生;

雖觀知諸相是寂滅,卻不住涅槃而不永寂滅;

觀照樂於遠離人群,應而身心修善勤於精進;

觀照諸法歸無所歸,應而以一切善法為歸趣;

觀照入於無生法忍,卻應而以生法荷負一切;

觀照入於無漏果位,卻應而不斷諸煩惱漏盡;

觀照行六度無所行,卻應而以行法教化眾生;

雖觀法緣起性空無,應隨順法性而不捨大悲;

雖觀照入於正法位,應而不隨小乘急於求證。

雖觀諸法虛妄如幻,無自性實體,無牢固可言,無人我可言、無自主可言、無表相可言,但救度眾生的本願尚未圓滿,故而不會放棄對福德、禪定和智慧的修行。能修習我這麼樣的說法,就叫做菩薩不住無為了。」

「總括而言,菩薩為要具足福德必須度化眾生,故修習不住無為法;為了要具足般若智慧,故修習不盡有為法。菩薩為對眾生懷有大慈悲,故修習不住無為法;為了要圓滿其度化眾生的本願,故修習不盡有為法。菩薩為了要採集法藥以治三毒,故修習不住無為法;為了要依隨眾生病而授予法藥,故修習不盡有為法。菩薩為了要清楚眾生病的根源,故修習不住無為法;為了要滅除眾生的病患,故修習不盡有為法。諸位求正道的大士啊!菩薩完全修習了不盡有為法和不住無為法,乃是為有盡、無盡解脫法門,這是你們應當好好學習的!」

這時,眾香國菩薩們聽聞了這法門後,皆滿心歡喜,即以種種美妙的花朵,有各樣顏色、各種香味,散遍了整個三千大千世界,來作供養於佛與及這段經文法門,並同時供養了法會上所有的菩薩大眾後,乃向佛足稽首行禮,讚歎見聞了前所未有的教導,且稱頌釋迦牟尼佛是唯一能在這娑婆世界行善巧方便的救世者。說罷,就忽然消失返回眾香國去了。

張貼在 未分類 | 發表留言

白話解讀《維摩詰所說經》十二

見阿悶佛品第十二

這時,世尊問維摩詰說:「你到此是為欲見如來的,那麼你對如來的觀念是怎樣的呢?」

維摩詰回答說:「我以觀自身實相的念頭來觀照如來的。我觀如來先前的一個念頭已經不再存在,未來的那個念頭當然不存在,今時的這個念頭亦留不住了!我不觀如來的色相、不觀如來的幻相、不觀如來的空相、不觀如來的受相、知相、作相、覺相,不觀如來的識別相、也不觀如來的行相。如來的法身不是由地水火風四大所生,乃如同虛空般無相。如來的法身不是由六入所積,乃超越了眼、耳、鼻、舌、身、意六種感官。如來的法身不在欲界、色界、無色界等三界中,乃已脫離貪、嗔、痴三垢。如來的法身成就了順三脫無相,具足了三明相與無明相等。如來的法身並非特定一相、並非特殊異相、並非自作相、並非他作相、並非虛無作相、亦並非取境作相。如來的法身不住生死此岸、不住涅磐彼岸、不住兩岸中流,而住於度化眾生的地方。如來法身是觀於寂滅但不寂滅,亦永不消失斷滅。如來法身沒有什麼分別彼此,沒有分別這個如來或那個如來。如來法身不可以智慧認知,不可以常識識別。如來法身無陰陽晦明之別、無名號形相之別、無強大弱小之別、無清淨污穢之別。如來法身不在十方土亦不離十方土;如來法身非分段有為亦非變易無為;如來法身非形象所能顯示亦非語文所能言說。如來不施予眾生任何毀傷,亦不慳予眾生安穩快樂、如來不持戒亦不犯戒、不忍恚亦不恚、不精進亦不離精進、不禪定亦不思禪定、不智亦不智惑、不誠亦不欺誠;如來無處來亦無處去、不出生死亦不入涅槃,總之即使以一切語言、文字都是無法表達如來的。如來非不是福田,但若信如來是福田,則如來乃非福田了;如來非不應供養,但若信如來是應供養,則如來乃非應供養了;不應取著如來,亦不應捨離如來;不應以為如來有相,亦不應以為如來無相。如來等同真如法性乃性空平等,是無可稱度、無可衡量,是超越一切秤估的。如來可大可小、可見非見、可聞非聞、可覺非覺、可知非知,是脫離所有結構束縛的。如來與空無我等諸智和合,故眾生智是如來智,於諸法無有差別智的。如來如虛空,一切無得無失;無混濁污染,無煩擾惱亂;無因可生起,無因緣造作;無生無滅,隨緣無性;現生現滅,無性隨緣;無所畏懼,無所憂慮;無所喜好,無所厭惡;無有已有,無有當有,無有今有;總之如來是不可,以一切語言、文字顯示分別說明的。世尊啊,如來法身便是這樣的了,能以此觀念去觀照如來,稱為正觀;若以其他觀念去觀如來,則稱為邪觀了。」

這時,舍利弗問維摩詰:「你先身沒於何處,而後來投生此土的呢?」

維摩詰反問說:「你所證得的法難道有『先沒』『後生』這回事嗎?」

舍利弗回答說:「並無『先沒』『後生』這回事的。」

維摩詰說:「既然諸法並無『先沒』『後生』這回事,那你為什麼問我:『你先身沒於何處,而後來投生此土的呢?』這話是何意呢? 譬如由魔術師變幻出來的男女,他們可有『先沒』『後生』嗎?」

舍利弗說:「他們並無『先沒』『後生』的。難道你沒有聽過佛說,諸法如幻的道理嗎?」

維摩詰說:「正是這道理了,既是一切法如幻不實,那你為何還要問我:『你先身沒於何處,而後來投生此土的呢?』舍利弗啊!所謂的『沒』只是虛誑不實的想法,不過是壞敗的變化現象;所謂的『生』也是虛誑不實的想法,不過是相續的變遷現象。菩薩是雖然身沒,卻不喪失所植的善德根本;雖然投生於世,卻不會增長任何惡業的。」

這時候,佛告訴舍利弗說:「有名妙喜的國土,佛號稱為無動,這位維摩詰便是從那妙喜國沒了而來投生此土的。」

舍利弗說:「啊,真是非常稀有難得呀!世尊,這位聖人竟能捨離那清淨的佛土,而來樂意留在這個多嗔怒惱害的地方。」

維摩詰就對舍利弗說:「這話是何意呢? 太陽的光明會與黑暗一起存在嗎?」

舍利弗回答說:「不會的。太陽的光明出現時,則不會有任何黑暗了。」

維摩詰說:「那太陽為何要在閻浮(地球)上運行呢?」

舍利弗說:「太陽欲以光明照耀地球,為地球驅除黑暗。」

維摩詰說:「菩薩正是這樣,雖投生於未淨化的佛土,為的就是教化眾生,不但不會與愚闇的眾生同流合污,更主要是滅除眾生的煩惱黑暗啊!」

這時,全體大眾都渴望仰慕欲見到妙喜世界的無動如來,以及那裡的菩薩、聲聞等眾。佛陀知悉所有大眾的心念,便告訴維摩詰說:「善男子!請為這裡的大眾顯現妙喜國和無動如來,以及那裡的菩薩、聲聞等眾吧,大家都非常渴望得見哩。」

於是維摩詰內心思量:「我要不起身離坐,便將妙喜國的一切,包括:國土上的鐵圍山川、河流、溪谷、大海泉源、許多須彌山,還有日月星宿、天龍鬼神、梵天王的宮殿,以及眾多菩薩、聲聞和城邑聚落的一切男女老幼,甚至無動如來及菩提樹和各種美妙蓮華。就連能在十方世界廣做佛事的一切眾,也以連接天人的三道寶階,從閻浮提直到忉利天,讓諸天神循此階梯下來禮敬無動如來,聽受無動如來講經說法;而閻浮提的眾生,亦循此階梯登上忉利天得見那些天神。我要把妙喜世界所有成就的無量功德,上至色界頂天的阿迦尼吒天,下至妙喜世界的水際,以我右手斷取過來,如陶工旋轉陶輪的帶來這娑婆世界,就像拿著華鬘花環一般的展示給一切大眾。」當思量過後,隨即便入於三昧定中,展現神通,以右手斷取妙喜世界,安置到這娑婆世界來。

妙喜國那些已得神通的菩薩和聲聞大眾,以及其餘天人,都齊聲說道:「啊!世尊,是誰將我們帶走了?希望世尊見憐,救助保護我們吧!」

無動佛說:「非我所為啊!此乃維摩詰神力的作用。」至於那些未得神通的大眾,就根本沒有察覺到自己正被帶到別的地方去。而妙喜世界雖已被放於此土,但此娑婆世界卻並未因而顯得迫隘擠擁,跟原來的狀況沒有任何差別。

這時,釋迦牟尼佛告訴大家:「你們且共觀看妙喜世界和無動如來吧!他的佛國莊嚴美好,菩薩們都行持清淨,諸眾佛弟子也皆清白無瑕啊。」

大家都說:「是的,我們已經看見了!」

釋迦牟尼佛說:「若各位菩薩們想擁有這樣清淨的佛土,就應當修學無動如來所實行的道理了。」

在於這妙喜國顯現之際,娑婆世界上有十四那由他數目的眾生發了佛覺心,皆祈願將來能出生在妙喜國佛土。釋迦牟尼佛乃隨即為他們授記,說他們未來將會於妙喜國出生的。

這時,妙喜國對於這娑婆世界所應當饒益眾生的佛事,到此大功告成,乃回復歸還原處,在場所有的會眾也都親眼得見哩。

佛告訴舍利弗說:「你見識過這妙喜世界及無動如來了嗎?」

舍利弗回答:「我見識到了,世尊。但願一切眾生,得住有如無動佛那樣清淨的佛國土,得獲有如維摩詰那樣的神通力啊。世尊,我們真是暢快,獲得大善利,得見這些聖人,可以親近供養他們。其他的眾生,無論是現今或是佛滅後的,凡聽聞這部經的人,亦可獲得善利;何況更聽聞後會信解受持、讀誦解說、如經教說去修行的人哩。若有手上獲得此經典的人,便是為已得佛法的寶藏;若有人讀誦此經,解釋其義,如經教說去修行,則會成為被諸佛加護和關懷的人,而供養此人的人,應當知道這行為是供養於佛哩。而有書寫、受持此經卷的人,應當知道那人家中便有如來。而只聽聞此經典便能隨之歡喜的話,則那人便有得一切智的趨勢了。若能信解此經典,那怕只是一偈四句的經文,去為他人演說的話,應當知道此人即是已被受記會成就無上菩提道的了。」

張貼在 未分類 | 發表留言

白話解讀《維摩詰所說經》十三

法供養品第十三

那時,天帝釋提桓因,在群眾中對佛說:「世尊,我雖跟從如來及文殊利師聽過了百千的經典,但還從未聽過這麼不可思議的自在神通,具決定明瞭實相的經典哩。以我領會到佛說法的解悟所得,如果有眾生聽聞了此經典的法義,能夠信仰理解、受持讀誦的話,就必定得到此法的真義,更何況能按照此經教說去修行哩。這些人當會有關上通往惡趣的門,開啟集一切善的門,並時刻受到諸佛加護關懷的。這些人能夠降伏外道,摧破魔障怨敵,修持於菩提,安住於道場,循著如來的道路前進的。世尊啊,如果有人受持讀誦,按照此經教說去修行的話,我與我的眷屬當會作為他的供養給事人員;無論他在村落、在城市、在山林、在曠野,那裡存有這部經典,我與我的眷屬都會到他跟前聽受佛法。對於未生信心的人,我會讓他生出信心;對於已生信心的人,我當會對他加以保護的。」

佛說:「好極了,好極了!天帝釋,能如你所說的話,我便更加歡喜了。這部經典廣泛解說了過去、現在和未來諸佛的不可思議覺悟。故此,天帝釋啊!若有善男信女,接受奉持並讀誦供養這經典的話,便是供養過去、現在和未來的三世諸佛了。天帝釋,縱使三千大千世界中遍滿如來,數量如甘庶叢、竹葦叢和稻麻叢那麼多。若有善男信女,以一劫甚至超過一劫的時間,進行恭敬、尊重、讚歎、供養,使諸佛得以安住,又在諸佛滅後,逐一興建有佛全身舍利的七寶塔,佛塔高廣有四天下那麼大,高聳達至梵天世界,且有香花、瓔珞、幢幡、伎樂等種種非常微妙美麗的裝飾,以一劫甚至超過一劫的時間,進行供養。天帝釋,你認為這樣所植的福德多不多呢?」

釋提桓因答:「很多,世尊!那人的福德,會多得以百千億劫的時間也說不完啊。」

佛告訴天帝釋說:「須知道,這善男信女聽聞此不可思議解脫的經典,能信仰理解、接受奉持、讀誦修行,這福德還遠勝於他哩。為什麼呢? 因諸佛的覺悟都是從此不可思議解脫法生起的,得證無上菩提的作用不可限量,因為這緣故,奉持的福德也是不可限量哩。」

佛繼續對天帝釋說:「在過去無量阿僧祇劫那麼久遠以前,當時世間出現一位佛陀,佛號稱為藥王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佛世界名大莊嚴,所處時代叫莊嚴劫。藥王如來在世壽命有二十二小劫,他的聲聞弟子眾有三十六億那由他那麼多,而菩薩僧眾亦有十二億。天帝釋啊,那時,有位名叫寶蓋的轉輪聖王,他掌握金輪、珠寶、象、馬、庫藏、主兵、玉女等七寶,統轄四天下,生有一千位王子,個個相貌端正,勇健無比,能征服任何敵人。在五小劫裡,寶蓋王與他的眷屬,佈施一切以供養藥王如來使能安住。在五小劫結束後,寶蓋王對諸王子說:『你們應當像我一樣,深懷敬心,供養如來啊。』於是,一千位王子都稟承父命,供養藥王如來。在接下來的五小劫裡,他們佈施一切使如來能安住。而千位王子之中,有個叫月蓋,他獨自思惟:『有沒有其他更特別的形式去供養藥王如來呢?』由於佛的神通力,故令天神從空中對他說:『善男子!法的供養是勝過任何的供養啊。』月蓋立即問:『什麼是法的供養呢?』天神回答:『你可以去問藥王如來,他當會為你廣泛解說什麼叫做法的供養啊。』即時月蓋王子便往參見藥王如來,到他足前稽首後,站立一旁,然後對佛說:『世尊,各種供養中,以法的供養最為優勝,那什麼是法的供養呢?』藥王如來說:『善男子,所謂法的供養,就是宣說諸佛所教的深奧經典,宣說一切被世人難以相信、難以接受的經典,宣說一切微妙難以理解的經典,宣說一切清淨無染的經典,宣說一切絕不是分別思惟所能把握的經典。這些經典為菩薩法的寶藏,為陀羅尼咒的印證。要這樣實行至不退轉;要成就六種波羅蜜;要善於分別種種法義;要不違反菩提覺悟之法;要宣說這些經典在眾經之上;要入大慈悲境地;要遠離一切魔障和邪見;要依順因緣法。要體證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命。要證悟空、無相、無作、無起諸解脫門。要能令眾生修持佛法坐於道場,使他們轉法輪而贏得諸天、神、龍、鬼及乾達婆等的讚歎。要能令眾生入於佛法寶藏,攝取諸聖賢的一切智慧。要宣說菩薩們所施行的教化;要依據一切法的真義為基礎;要說明宣導無常、苦、空、無我、寂滅的法理;要能救助一切毀禁犯戒的眾生;要降服各種魔障、外道及貪著者,使他們怖畏降魔者的法力;要努力得到諸佛、聖賢的共同稱揚讚歎;要令眾生離生死苦,讓眾生得涅槃樂。要向眾生講解十方三世諸佛所說;要向眾生講解如果聽聞這些佛經,應信解、受持、讀誦。要以善巧、權宜的方法,為眾生分別解說佛經;要將佛的法理功德,清楚顯示段落分明,為的是守護佛法的原故。這便稱之為法的供養了!此外,對於諸法要能按照經中教說去修行;要依順十二因緣法;要離棄各種邪見;要證得諸法無生的境界;要肯定明白一切法無我、無眾生,而對於因緣果報的法則,更應無違拒、無諍辯。要捨離依存自我的心態,應「依義不依語」,語言儘管不同,但意義不能改變;要「依智不依識」,是依理性,而不是依感情;要「依了義不依不了義」,是依顯了真實的大乘教義,而不是依隱覆實義,方便之說的小乘及權大乘教義;要「依法不依人」,是以法為師而不取人。要隨順在世間法相裡見法性空,了悟諸法無所入無所歸。要悟無明畢竟是空滅、諸行畢竟亦是空滅、乃至生、老、死畢竟亦是空滅。要藉著這十二因緣來解說生死流轉的束縛,相續不斷的無盡循環,使眾生不再有分別心而起見惑。這便稱之為最上好的法供養了!』」

佛再繼續對天帝釋說:「當月蓋王子從藥王如來口中聽到這些法的供養,他得到了認識柔順忍辱的境地,隨即解下身上的衣服和飾物來供養如來,並對佛說:『世尊,在如來入滅離世後,我一定實行法的供養,守護正法。願您以威德神力加護我,哀懇你助我建立成功,令我得以降伏魔障怨敵,修習菩薩所行之道吧。』藥王如來了知月蓋王子的心願,便為他授記預言:『你一定能在我末後,成為佛法城堡的守護者。』天帝釋啊!月蓋王子即時見證佛法清淨,聽到了藥王如來的授記預言,便充滿信心地出家,修習功德善法,努力不久,就悟得了五種神通、具足菩薩行道、證得陀羅尼總持智慧和無礙辯才。當藥王如來入滅之後,月蓋便憑他的神通、總持和辯才能力,在長達十小劫的期間,令藥王如來所轉的佛法輪繼續傳教,隨處流布。月蓋比丘以守護佛法為己任,勤行精進,用月蓋比丘的身份化導了百萬億的眾生,使他們於佛覺道上得不退轉;十四那由他的人數,發心成為聲聞或辟支佛;更使無量多的眾生得生於天上。天帝釋啊!當時那位寶蓋王,豈知是誰嗎?就是今已成佛的寶炎如來啊!他的一千位王子便是賢劫中的千佛,從第一位王子迦羅鳩孫馱佛,到最後第一千位王子號稱樓至如來為止。而那位月蓋比丘,便是我的前身了。所以說,天帝釋啊!須知最重要的是,法的供養乃一切供養中最上好的供養,是第一無以倫比的了。故此,天帝釋,應當以法的供養來供養於佛啊!」

張貼在 未分類 | 發表留言

白話解讀《維摩詰所說經》十四

囑累品第十四

於是,佛對彌勒菩薩說:「彌勒,我今將這經過無量億,阿僧祇劫長時間所集的成佛之法交付囑託給你。這本經於佛入滅離世後,在未來世代之中,應當發揮你們的神力,廣宣流布此經於閻浮提(地球),不要讓它消失啊。為什麼呢?因在未來世界中,將有善男信女、天、龍、鬼、神、乾達婆及羅刹等,會發佛覺心,樂於信受大乘佛法的。若令到他們沒有機會聽聞這些經典,則他們便會失去大善利益了。這輩人聽聞這些經典,必會更加喜悅信樂,萌發希有向佛心,便當予以摩頂受記,並依據眾生所應該得的功德利益,為他們詳加解說。彌勒,你應知道,學做菩薩的人是有兩類型的。是那兩類型呢?第一類是喜好於綺飾言辭,嘩眾取寵的異論;第二類是不害怕深奧義理,如實直說的正法。那些喜好於綺飾言辭的人,應該就是新學菩薩;而喜好那些不著重文辭修飾,無喧染的深奧經典,且無恐無畏地深入探討其中內容,聞正法已覺心淨,能受持讀誦、按照經中教說去修行的人,應該就是已久修菩薩道的行者。彌勒,新學菩薩也分兩類,以判斷能否接受甚深佛法的。是那兩類呢?第一類是當他們聽聞前所未聞的深奧經義,會驚訝產生恐怖懷疑,不能隨順相信,甚至譭謗不肯相信,更會反問:『這些我從未聽過的教導,是從那兒來的呢?』第二類是當遇有護持或講解宣說這些深奧經義的人,他不肯親近、尊敬、供養,或甚惡意中傷。這兩類都是新學菩薩的表現,他們是既自損功德,又不能於深奧經義中,調伏心靈。彌勒,還有兩類新學菩薩,雖然相信瞭解深奧法義,但仍自損功德,而不能證得諸法無生的境界。是那兩類呢?第一類是輕視憍慢初學菩薩,不肯指導教誨他們。第二類是雖然相信瞭解深奧法義,但存取捨分別的想法,就是有這些類型了。」

彌勒菩薩聽完這些說法,便對佛說:「世尊,這真是前所未聞的啊!就正如佛所說的,我應當遠離這樣的惡知識,信奉受持如來經過無數阿僧祇劫長時間,所集的成佛之法。若在未來世,有善男信女求學大乘佛法的話,我便會令他們手中得持這些經典,給予他們憶念能力而去受持讀誦,為他們詳加解說的。世尊啊!若在往後的末世,能夠有受持讀誦,並為別人解說佛法的人,便可知道,他是由於我彌勒的神力所建立達成的了。」 

佛說:「好極了,好極了!彌勒,能如你所說的話,佛便更加歡喜了。」

於是,所有菩薩皆合掌對佛說:「我們也要在如來入滅離世後,於十方不同的佛土中,廣宣流布成佛之法,而且還會開解指導各個說法的人,令他們得持此經啊。」

這時,四大天王對佛說:「世尊啊!無論在何地、何處,不管是身處在城市、在村落、在山林、在曠野,只要是那裡存有這部經卷、那裡有人讀誦、解說的話,我就會率領我的眷屬到他跟前聽受佛法,並會擁戴保護他,使他在方圓一百由旬面積範圍之內,都不容有任何惡魔可伺機入侵的。」

這時,佛對阿難說:「你要信受憶持此經並廣宣流布啊。」

阿難說:「是的,我已信受憶持此經的要義了。世尊啊!該當怎樣稱呼這部經典呢?」

佛告訴阿難說:「本經的名稱就叫《維摩詰所說經》,又名《不可思議解脫法門》吧。就按這樣的去信受奉持吧。」

佛說完此經後,維摩詰大士、文殊師利、舍利弗、阿難等,以及所有天人、阿修羅等一切大眾,皆聞佛所說而滿心歡喜,無不信受奉行,之後便紛紛作禮離去了!

張貼在 未分類 | 3 則迴響